[发明专利]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4700.3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6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军;吴小建;王富周;程子聪;石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陆花 |
地址: | 2001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预压 处理 远程 自动化 监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监测方法,尤其涉及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上海多处于软土地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处理深厚软基,因其具有的方法简单、大面积处理成本较低、设备简单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无论堆载预压法还是真空预压法,均存在预压能量向深层传递的过程,传递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能量的衰减过程,影响到深层土体的固结过程。
而预压过程中土体参数是判断预压效果、施工是否完成、是否可以停泵或卸载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软土地基预压处理过程中,需对地表沉降、深层土体位移、地层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进行全面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从而控制工程安全、保质地实施。
而目前使用的监测方法多为普通人工传统监测,由于施工工艺以及现场机械等条件的限制,使得传统的监测方法在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①人为因素影响大、测量误差较大、监测频率较低,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②不具备实时性,人工普通监测数据有滞后性,不利于工程质量安全监控。
③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④不能长期运行监测,无法对工程后期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测量精度更高的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方法,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简化了工程现场的自动化传感器线路网络,使监测工程更加的系统化,集成化和规范化;降低了监测管理的工作量,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
监测传感器模块,包括布置于地基中的若干自动化传感器组,所述自动化传感器组用于采集预压过程中的地层固结参数信号,并将采集到的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
现场控制中心模块,包括若干智能测控单元和现场控制中心,所述智能测控单元与对应的所述自动化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智能测控单元与所述现场控制中心通过物联网或者无线网络连接,所述若干智能测控单元用于收集来自所述监测传感器模块的电子信号,所述现场控制中心用于将所述智能测控单元收集的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和/或图形处理以形成多样化的监测结果;以及
远程控制中心模块,与所述现场控制中心模块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用于供用户远程登录查看实时的监测结果。
优选的,所述远程控制中心模块包括远程控制中心和用户登录在线查看模块,所述用户登陆在线查看模块和所述远程控制中心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用户登录在线查看模块包括技术人员登录在线查看模块和/或工程人员登陆在线查看模块和/或管理人员登陆在线查看模块。
优选的,所述自动化传感器组包括用于监测地表沉降的自动化传感器、用于监测深层土体位移的自动化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地层孔隙水压力的自动化传感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各自动化传感器组采集预压过程中的地层固结参数,并将采集到的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后发送至智能测控单元;
步骤2,智能测控单元对接收到的电子信号进行收集处理后,通过物联网或者无线网络传输到现场控制中心;
步骤3,现场控制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或图形处理后形成多样化监测结果;
步骤4,用户通过远程控制中心模块对现场控制中心的监测结果进行实时监控。
优选的,所述的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方法,采用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所述软土地基预压处理的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传感器模块、现场控制中心模块以及远程控制中心模块,所述检测传感器模块包括若干自动化传感器组,所述现场控制中心模块包括若干智能测控单元和现场控制中心,所述若干自动化传感器组分别和对应的智能测控单元连接,所述智能测控单元与所述现场控制中心通过物联网或者无线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现场控制中心与所述远程控制中心模块无线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47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高性价比的建筑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立轴双圆台锯片平面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