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取KQI门限的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6838.9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0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万群;华飞;钱晓栋;林仁敬;凤翔;赵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限 用户满意度 分布概率 单用户 满意度 运营商 优化 关键质量指标 通讯技术领域 关联关系 客户用户 门限设备 优化目标 预设门限 预设条件 预设周期 用户群 可用 概率 帮助 投资 制定 | ||
本发明适用于通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获取KQI门限的方法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KQI门限设备获取第一用户群在预设周期内的关键质量指标KQI值和与KQI值对应的体验质量QoE值;根据KQI值与QoE值的关联关系,以每个KQI值为当前KQI值,先获取每个KQI值相对于当前KQI值的用户满意度比例,再获取所述用户满意度比例满足预设条件的分布概率;获取所述分布概率小于预设门限概率的KQI值,将所述KQI值作为KQI门限。本发明,基于单用户满意度获取KQI门限,该KQI门限可以使得优化精准,避免过度优化,可用于帮助运营商制定面向单用户客户用户满意度的优化目标,实现优化差的体验,而不优化好的体验,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获取KQI门限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信服务的市场发展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提升客户用户满意度已成为保有自身客户吸引竞争对手客户的必由之路。客户用户满意度由多个方面构成,业务质量是其中的重要成分,通常采用关键质量指标(Key Quality Index,KQI)来衡量业务质量优劣,KQI是基于服务和应用的质量指标,关键性能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是基于网元的性能指标,KQI比KPI更加贴近用户感知的指标。
目前,评价KQI优劣的方法是根据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来评价KQI的优劣,SLA是指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签订的关于服务质量的协议,规定了KQI需要达到的水平,但是这些仅适用于签订了SLA的客户,对于大部分用户,并没有SLA作为参考,KQI的数值只能作为相对优劣的评估。
现有获取KQI门限的方法是把KQI和用户对业务质量的评价进行关联分析,传统的做法是在实验室中,在一个固定的KQI条件下,对QoE进行反复测量,然后将同一条件下的QoE进行平均,获得这一条件下的QoE的平均分,将KQI值与这个条件下的平均分进行曲线拟合,获取KQI指标与QoE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曲线的拐点获取KQI门限。这种方法需要同样的业务质量条件下反复测量用户满意度,然而同样的业务质量条件在现网中反复出现的几率很小,因此这个方法不适合在现网中寻找KQI门限。
另外,现有KQI作为对整体业务质量的评价而非个体用户的业务质量,KQI是基于事件的汇总统计。由于KQI统计是基于事件的,也就是说1个用户发生100次异常和100个用户每人发生1次异常,现有KQI统计数据是一样的,显然,从整体用户感知的角度来说,后一种情况对整体的用户满意度伤害更大,单纯用KQI来表征业务质量,无法和用户满意度有效地对应起来。
同时,运营商为获取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业务质量领域,依赖于客观指标的对比来确定优化方向,如KQI与KPI。直接对比客观指标,有可能误导优化方向,存在几种如下情形:某项指标虽然差距,但是其值都处于不至于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区域,那么优化这个指标将不会带来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某项指标虽然处于领先,但是相对竞争对手,有更高比例的用户受到这个指标的影响,反而是应该优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现有通讯网络条件下,需要适合在现有通讯网络条件下获取KQI门限方法和判断KQI优劣的标准,提供更贴近用户满意度的衡量业务质量的指标,和作为衡量面向用户群的用户满意度的优化效果的指标,同时,运营商也需要识别关键KQI,使面向客户用户满意度更准确的投放优化提升的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取KQI门限的方法及设备,旨在解决现有获取KQI门限的方法不适用现有网络,现有KQI作为对整体业务质量的评价,无法和用户满意度有限地对应起来,现有KQI与KPI的对比作为客户指标被运营商用来确定优化方向,存在可能误导优化方向的问题。
第一方面,所述获取KQI门限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68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