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最安全的独轮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4227.0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先强 |
主分类号: | B62K1/00 | 分类号: | B62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人站着驾驶的人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人们一般见到的自行车都是两个轮,偶尔也见过用于马戏表演的独轮自行车,但那种用于特技表演的独轮自行车稳度不够,使用非常危险,不能普及一般人使用。在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的当社会背景下,自行车的节能环保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也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其中便携式自行车特别受到旅游人群的喜欢。
发明内容
为了使人们旅行能携带自行车,本人发明了一种轻便的人力自行车,它重量轻、体积小、速度快、使用简单、安全性能好。这样性能优越的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一个有轮胎的轮子的转轴上垂直安装一条主杆,在这条主杆的一头离转轴近点位置安装脚踩板,主杆的另一头离转轴远点位置设置手握把,人只要一只脚踩在脚踩板上站着,一只手握住手握把就能控制自行车的稳定性和方向,人的另一只脚在地上向后蹬一下或几下把车向前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后抬起,于是车就带着站立着的人向前进了。
从上面的技术方案看,这部独轮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和一条带着脚踩板的控制杆,真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自行车了。这样的最简单的设计是为了减轻重量和体积,使人们携带方便。为了更多地减少车的占用空间,还可以把手握控制杆进行可折叠或可伸缩化的设计,这样,自行车在不使用时的状态更小了,几乎只有一个轮子的大小了。
本发明的独轮自行车的人脚踩点在车轮转轴的下方一小段主杆距离的位置,人离地面的距离很贴近,并且相当于转轴用这一小段主杆吊着人体,这样增加了人和车行走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人的另一只脚向后蹬地提供行走的动力。人脚如果踩在车转轴的上部会怎样呢?如果是两轮或三轮的自行车当然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是独轮车就不能了,人很快就会摔下来。我们看轮子上对人的支持力是在转轴,其实真正的支持力在轮子下部轮子和地面的接触点位置,这个位置的向上的支持力和人对转轴的压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就可以稳定,但这样的向上支持力和向下的压力是通过中间的一小段距离相顶的,很容易发生变化不稳定,这如一个人站在一根直立的棍子上很快会摔下来。人脚踩在车转轴的下部又为什么不会摔下来呢?人的踩压点和车转轴的支点有一定的距离,这小段距离两头的力是人向下的重力和转轴向上的支持力的拉的关系而不是顶的关系,由于两头的拉力使这小段距离的线段总是趋向回复到和人的重力方向平行,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脚踩点的摆动总是努力回复到与重力平行的最低最安全的位置。
人与独轮自行车又是怎样稳定结合的呢?本发明的独轮自行车采用人手控制车的主杆使车轮平面与地面成某一角度的斜着状态行走,这样是使人的重心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在同一直线上得到平衡。人一个脚站在自行车的脚踩板上,另一个脚蹬地使车前进或在前进中抬起,人与踩脚踩板的脚一边的一只手握控制主杆调整车斜的角度。控制主杆不但使人能稳定地单脚站在车上并且能控制车的左右摆和前进的方向。如果我们在控制主杆上装上制刹车装置,那么一部完美的最安全的独轮自行车就诞生了。
那么本发明的独轮自行车的行走速度怎样呢?因为本发明车是独轮,这样减少了重量和摩擦力,当人站在车抓稳控制杆用脚向后一蹬,车子象脱了缰的野马向前冲去……。有的人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怪车会突然摔了一跤,这也有惊无险,因为太贴近地面了,原来这也和两轮自行车一样要学会习惯使用才能灵活行走自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重量小、体积小、便于携带、行走速度快、使用简单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最安全的独轮自行车的车轮圆平面正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最安全的独轮自行车在被使用行走时的前后视中间剖面图。
图中,1轮胎,2轮圈,3转轴,4主杆,5脚踩板,6辐条,7主杆折叠装置,8车制刹,9手握把,10制刹v把,11轮圈圈边,12地面,13地面与车轮的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先强,未经李先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42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