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2031.8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曹丽芬;王秉;胡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6/28 | 分类号: | C04B26/2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姜雯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保温 调湿板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主要适用于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调节。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温湿度相差极大。潮湿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有时高达95%~100%,北方干燥时期的相对湿度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下。这些地区的建筑要达到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要求,就需要采取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对湿度带来的室内环境质量问题。
研究表明,如果在密闭系统中没有任何吸附与解析水份的物质的话,当短时间内温度由10-40℃变化时,会使系统内相对湿度降低到原来的1/6的。如果外界温度升高或气候干燥,导致室内相对湿度下降,许多对湿度敏感的物质,如油漆、涂料、竹木、家具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脱层、变形、甚至龟裂,人们在室内会感到皮肤干燥。反之,如果室外温度下降或多雨,气候潮湿,不仅使有机质地的物品如皮革、竹木、纸张、纺织品或食品、药品等极易发生霉烂虫蛀,而且由于湿度过高,更加速微生物繁殖,使人们极易感染疾病。
专利号为200910101489.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调温调湿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缺点在于:所用原料种类繁多,导致成本较高,工艺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的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按质量份数取0.1份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5份水中配制成凝胶状,放置备用;
b、将蛭石加热到300℃进行焙烧、碾碎;
c、按质量份数取0.3份氯化钠,2.7份碳酸钾,1.25份吡咯烷酮羧酸钠和0.4份硅藻土加入到100份水中配制成溶液;
d、按质量份数取0.5-0.75份步骤b得到的蛭石加入到步骤c所得溶液中;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4-4.5份的生活用纸,搅拌,打浆;最后加入步骤a所得凝胶状物质,并打浆4-5次至浆液混合均匀;
e、将步骤d所得纸浆平铺,在80-90℃下烘制,即可得到复合保温调湿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省去了部分原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简化了生产工艺。2、制备得到的调湿板能够自动快速的调节周围环境湿度。蛭石是一种保温材料,加入蛭石能维持微环境的温度恒定;温湿度响应快,湿度维持时间长,重复性高,效果好;无毒无害,无需接触,在使用过程中能很好的保护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按质量份数取0.1份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5份水中配制成凝胶状,放置备用;
b、将蛭石加热到300℃进行焙烧、碾碎;
c、按质量份数取0.3份氯化钠,2.7份碳酸钾,1.25份吡咯烷酮羧酸钠和0.4份硅藻土加入到100份水中配制成溶液;
d、按质量份数取0.5份步骤b得到的蛭石加入到步骤c所得溶液中;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4份的生活用纸,搅拌,打浆;最后加入步骤a所得凝胶状物质,并打浆4次至浆液混合均匀;
e、将步骤d所得纸浆平铺,在80℃下烘制,即可得到复合保温调湿板。
实施例2: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按质量份数取0.1份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5份水中配制成凝胶状,放置备用;
b、将蛭石加热到300℃进行焙烧、碾碎;
c、按质量份数取0.3份氯化钠,2.7份碳酸钾,1.25份吡咯烷酮羧酸钠和0.4份硅藻土加入到100份水中配制成溶液;
d、按质量份数取0.6份步骤b得到的蛭石加入到步骤c所得溶液中;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4.25份的纸,搅拌,打浆;最后加入步骤a所得凝胶状物质,并打浆5次;
e、将步骤d所得纸浆平铺,在85℃下烘制,即可得到复合保温调湿板。
实施例3:一种复合保温调湿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按质量份数取0.1份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5份水中配制成凝胶状,放置备用;
b、将蛭石加热到300℃进行焙烧、碾碎;
c、按质量份数取0.3份氯化钠,2.7份碳酸钾,1.25份吡咯烷酮羧酸钠和0.4份硅藻土加入到100份水中配制成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0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