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光单体及液晶面板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5746.2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4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郝思坤;谢忠憬;邱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9/653 | 分类号: | C07C69/653;C09K19/52;G02F1/1337;G02F1/139 |
代理公司: | 深圳翼盛智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0 | 代理人: | 欧阳启明 |
地址: | 5181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光 单体 液晶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光单体及具有所述感光单体的液晶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加入了氟原子的感光单体及具有所述感光单体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性来显示图像的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其相较于其他显示装置而言具有轻薄、低驱动电压及低功耗等优点,已经成为整个消费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液晶面板是液晶显示器最主要的组成配件,其包括真空贴合的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彩色滤光片(CF)基板、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液晶层及配向膜。所述配向膜设置在TFT阵列基板和/或CF基板上,用于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预定的初始状态排列,从而影响液晶面板的显示特性。
聚合物稳定垂直配向(polymer stabilized vertical alignment,PSVA)技术以其高穿透率、高对比度和快速响应等特点,渐渐成为主流。在传统的PSVA技术中,先将液晶活性单体(RM)掺杂于液晶内,之后透过供电使液晶分子产生一预倾角,让RM与配向膜的聚酰亚胺(PI)链结,最后再照射紫外光让聚合物单体反应成聚合物,使液晶分子的预倾角固定。
但传统的PSVA技术中存在液晶分子选择有限、液晶分子和RM的相容性不佳,以及运输和储存等问题。
为解决PSVA技术的诸多问题,研发了表面控制垂直配向(surface controlled vertical alignment,SCVA)技术。相较于PSVA技术,SCVA技术的RM分子掺杂于配向材料中,因此对于液晶分子的选择更多、不存在液晶分子和RM的兼容性问题,同时也不存在运输和储存等问题;同时还具有杂质少、可靠性高等优点。但是,在SCVA技术中需要对基板施加的电压(30V)远高于PSVA技术中的电压(10V),液晶分子的预倾角(小于1°)过小,致使显示器的反应时间过长。
因此,有必要提供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光单体,其使用氟原子取代感光单体的硬核中苯环的氢离子,增大硬核的电负性,使其在较小的固化电压驱动下,就可以形成较大的预倾角,进而减小显示器的反应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感光单体,混掺于一液晶面板的一配向膜中,所述感光单体以下述分子通式Ⅰ表示:
其中,
A基团为硬核,所述硬核为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联苯基团;
所述n为取代氢原子的氟原子个数,n大于或等于1。
所述A基团以下述化学式ⅰ或ⅱ表示:
其中,
n1和n2为取代氢原子的氟原子个数,n1和n2分别大于或等于1;
所述P1基团以下述化学式ⅲ表示:
其中,
R基团为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炕基,其中一个或两个不相邻CH2基团可被?O?、?CH=CH? 、?CO? 、?OCO?或?COO?替代,使得氧原子不直接相互键接;
所述P2基团以下述化学式ⅳ表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单体以下述分子通式Ⅱ~Ⅷ中任一表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面板的配向膜为表面控制垂直配向型(SC-VA)的配向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和填充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组合物,
所述第一基板上依次配置有一第一透明电极层和一第一配向膜,
所述第二基板上依次配置有一第二透明电极层和一第二配向膜,
所述液晶组合物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配向膜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配向膜包含至少一种上述的感光单体。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单体在所述第一配向膜中的重量比例为1% ~ 20%,优选1% ~ 10%,最优选为10%。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单体在所述第二配向膜中的重量比例为1% ~ 20%,优选1% ~ 10%,最优选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57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多孔型供电装置
- 下一篇:USB公头连接器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