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候的注塑射粘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1624.6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4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庆;程睿;何三雄;刘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4 | 分类号: | C08L67/04;C08L53/02;C08L91/00;C08L51/00;C08K13/02;C08K3/26;C08K3/34;C08K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沙永生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塑 射粘热 塑性 弹性体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良耐候注塑射粘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尤其是一种用于与ABS、ABS/PC及其他基于ABS改性的硬塑料的注塑射粘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
背景技术
ABS树脂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它将PS,SAN,BS的各种性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兼具韧,硬,刚相均衡的优良力学性能。ABS是指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ABS树脂是五大合成树脂之
ABS、ABS/PC及其他基于ABS改性的材料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还具有易加工、制品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容易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表面喷镀金属、电镀、焊接、热压和粘接等二次加工,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纺织和建筑等工业领域,是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塑性工程塑料。
然而由于其制品表面光滑并且较硬,手感舒适性较差,因此在其成品表面包覆一层软胶以增强其手感,同时可以提高其表面美观性,提升质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ABS、ABS/PC及其他基于ABS改性的材料制品表面射粘一层热塑性弹性体的方式来实现的。
现有的包覆ABS、ABS/PC及其他基于ABS改性的材料的热塑性弹性体成分中大多为热塑性聚氨酯(TPU)和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EBS)的合金,如CN101245183A所述。或以聚苯乙烯类树脂为基体的合金。而这类弹性体组合物存在以下缺陷:注塑成型过程中,热稳定性差,若在炮筒中停留时间超过5分钟即为造成分解,成型较慢,外观不够细腻,耐候性差,在户外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特别不适用在汽车领域,内外饰对耐光照的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缺陷,提供一种注塑射粘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包覆性、快的成型速度和优异的外观,而且有优良的耐侯性,适用于户外环境作业,特别适用于汽车领域。
本发明的注塑射粘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包含如下组分或优选由如下组分组成: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5~20重量份,
矿物油 10~30重量份,
共聚酯树脂 30~50重量份,
相容剂 1~10重量份
矿物填充剂 15~35重量份,
稳定剂 0~2重量份,和
润滑剂 0~2重量份。
本发明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中不含热塑性聚氨酯,和聚丁烯,避免了耐侯性缺陷,对以ABS、ABS/PC及其他基于ABS改性的材料为基材的制品良好的包覆。同时具有较快的成型速度和极佳的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注塑射粘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包含如下组分或优选由如下组分组成: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10~15重量份,
矿物油 15~25重量份,
共聚酯类树脂 35~45重量份,
相容剂 2~8重量份
矿物填充剂 20~30重量份,
光稳定剂 0.2~0.8重量份,和
润滑剂 0.1~1重量份。
所述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优选是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或其氢化产物。除苯乙烯共聚单体以外,上述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还包含其它共聚单体,如乙烯、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或它们的混合物。上述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优选选自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EPS)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上述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50万。
所述的矿物油的闪点高于150℃,优选高于200℃。上述矿物油包含碳原子的饱和直链烷烃油或环烷烃油的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1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