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扁平油箱上的燃油供给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7954.8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1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严则进;聂石启;谭福伦;孙传进;张振华;任锐;李中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77 | 分类号: | B60K15/077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扁平 油箱 燃油 供给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扁平油箱上的燃油供给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低地板低入口汽车可提高上下车安全性,提高乘客上下车速度,便于残疾人员乘车;特别是低地板低入口城市客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低地板低入口城市客车是今后城市客车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由于低地板低入口汽车底盘车架距离地面较低的结构特点和充足的油箱容积需求,油箱布置多采用2~3个高度相对较矮的扁平油箱。在汽车上坡、下坡或在汽车急加速急减速时,扁平油箱的吸油盘易吸入空气的技术难题亟需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扁平油箱上的燃油供给控制系统,旨在解决采用扁平油箱的汽车在上坡、下坡或在汽车急加速急减速时,扁平油箱的吸油盘易吸入空气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扁平油箱上的燃油供给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汽车上的若干个扁平油箱,每个扁平油箱的供油口上均连有吸油盘,且吸油盘与汽车的动力装置之间通过供油管相连,在每个油箱中均设置有位于该油箱的供油口附近的、用于检测供油口处燃油量的燃油传感器,供油管上设有油管控制电磁阀,所述燃油传感器和油管控制电磁阀均与一油路管理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油路管理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一燃油表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控制逻辑关系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有效地解决了在汽车上坡、下坡或在汽车急加速急减速时,扁平油箱的吸油盘易吸入空气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扁平油箱,2-供油管,3-燃油传感器,4-燃油表,5-油管控制电磁阀,6-回油管,7-动力装置,8-三通接头,9-油路管理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出示了本实施例用于扁平油箱上的燃油供给控制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它包括安装在汽车上的若干个扁平油箱1(图中出示了两个),每个扁平油箱1的供油口上均设连有吸油盘(图中未示出),且吸油盘与汽车的动力装置7(如汽车发动机)之间通过供油管2相连。在每个油箱1中均设置有位于该油箱的供油口附近的、用于检测供油口处燃油量的燃油传感器3,供油管2上设有油管控制电磁阀5,所述燃油传感器3和油管控制电磁阀5均与一油路管理控制器9(型号为HG6142)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各燃油传感器3检测到各扁平油箱1的供油口处均具有足够的燃油量,确定吸油盘都能够吸到燃油时,油路管理控制器9会分别控制各供油管2上的油管控制电磁阀5打开,燃油经过油管三通接头8汇集后传送给动力装置7,部分燃油沿回油管6回油到其中一个扁平油箱内。
当某一燃油传感器3检测到某一扁平油箱1供油口处的燃油较少(达到设定的报警点),与该油箱对应的吸油盘具有吸不到燃油的危险时,油路管理控制器9会控制油管2上的油管控制电磁阀5关闭,该吸油盘停止吸油,其余吸油盘继续工作,向动力装置7供给能源,部分燃油沿回油管6回油到其中一个扁平油箱内。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油路管理控制器9还通过CAN总线与一燃油表4连接。当每个燃油传感器3均检测到油箱中的燃油较少,达到设定的报警点,各吸油盘都有吸不到燃油的危险时,油路管理控制器9通过CAN总线向燃油表4提供信息,燃油表4发出报警信号。
燃油传感器3向油路管理控制器9提供油箱油量信号和缺油报警信息,油路管理控制器9提供油管控制电磁阀5的工作电源,油路管理控制器9根据燃油传感器3提供的信息,控制油管控制电磁阀5的打开和关闭。
油路管理控制器9通过CAN总线给燃油表4提供油箱中的油量信息和缺油报警信息,其中油量信息取自各燃油传感器3平均值;缺油报警信息只有所有燃油传感器3同时发出报警时,油路管理控制器9才提供给燃油表4缺油报警信息。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79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