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以及舱门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4204.5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3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郭俊志;林哲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H05K5/02;G06F1/16;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功勋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以及 舱门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舱门,用以遮蔽该电子装置的插槽;
至少两个马达模块,耦接该舱门,该些马达模块接收控制信号以同时控制该舱门的开启或闭合;
至少两个取样模块,分别耦接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该些取样模块分别依据对应的该马达模块的转动情形以产生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耦接该至少两个取样模块以及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该控制单元记录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是否达到判断条件以决定该舱门是否受外力阻挡,并通过调整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使该舱门回到初始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分别包括:
马达控制单元,耦接并受控于该控制单元,依据该控制信号而产生转动信号;
马达,耦接该马达控制单元,依据该转动信号进行转动;以及
齿轮组,耦接该马达以及对应的该取样模块,通过该马达的转动以带动该舱门的悬臂来移动该舱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取样模块分别包括:
可变电阻,通过对应的该马达模块耦接至该马达,其中该马达在转动时相应地调整对应的该取样模块中该可变电阻的电阻值,以使该取样模块改变该取样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达到该判断条件时,判断该舱门已受外力阻挡,调整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以使该舱门从正在开启的状态回到闭合状态,或是使该舱门从正在闭合的状态回到开启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在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是否达到该判断条件时,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数值较大的取样信号的额定比例值,或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额定电压值,或者依据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从取样信号比较表获得对应的参考数值,并利用该参考数值与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进行比较。
6.一种舱门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具有遮蔽插槽的舱门的电子装置,该控制方法包括:
提供控制信号至至少两个马达模块以同时控制该舱门的开启或闭合;
通过至少两个取样模块以分别依据对应的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的其一的转动情形而产生至少两个取样信号;
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是否达到判断条件以决定该舱门是否受外力阻挡;以及
当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达到判断条件时,通过调整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使该舱门回到初始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舱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个马达模块中,提供该控制信号至该至少两个以同时控制该舱门的开启或闭合包括下列步骤:
各该马达模块中的该马达控制单元依据该控制信号而产生转动信号;
各该马达模块中的该马达依据该转动信号进行转动;以及
各该马达模块中的该齿轮组通过该马达的转动以带动该舱门的悬臂来移动该舱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舱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取样模块分别包括:
可变电阻,通过对应的该马达模块耦接至该马达,其中该马达在转动时相应地调整对应的该取样模块中该可变电阻的电阻值,以使该取样模块改变该取样信号。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舱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该舱门回到初始状态包括下列步骤:
调整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至少两个马达模块,以使该舱门从正在开启的状态回到闭合状态,或是使该舱门从正在闭合的状态回到开启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舱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是否达到判断条件包括下列步骤: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数值较大的取样信号的额定比例值;或是,判断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额定电压值;或是,依据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从取样信号比较表获得对应的参考数值,并利用该参考数值与该至少两个取样信号进行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420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