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0209.0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4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王雪松;程学新;张宝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17/40 | 分类号: | C07D317/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 乙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一氯代碳酸乙烯酯制备碳酸亚乙烯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绿色新能源,这类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已占据了目前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碳酸亚乙烯酯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效果最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有机成膜添加剂。由于碳酸亚乙烯酯能够在锂离子电池碳负极表面形成聚烷基碳酸锂化合物,从而有效地抑制溶剂分子的共插反应,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大幅度的延长电池的寿命。此外,碳酸亚乙烯酯与共聚物载体作用后可用于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化,同时还可以降低固定化过程中酶活力的损失,所以碳酸亚乙烯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工程、食品加工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碳酸亚乙烯酯作为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化工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报道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三种:
方法一:一氯代碳酸乙烯酯在较低的温度,通常为50~80℃,在碱性条件下消除氯化氢,生成碳酸亚乙烯酯(如式1所示);
式1
方法二:碳酸乙烯酯在3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US 3457279),生成碳酸亚乙烯酯(如式2所示);
式2
方法三:一氯代碳酸乙烯酯在200~450℃条件下,在甲苯溶剂中发生高温裂解反应(J.Org.Chem.1960,1042-1043),生成碳酸亚乙烯酯(如式3所示)。
式3
实验表明碳酸亚乙烯酯属于热敏化合物,在高于60℃的温度下数小时内分解,当温度高于80℃时几分钟内便分解。因此,方法二和方法三中的高温条件难以保证碳酸亚乙烯酯的稳定存在,通过这两种方法制备碳酸亚乙烯酯的收率都非常低。另外,相对苛刻的高温条件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955年《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1955,3789-3793)首次发表了由一氯代碳酸乙烯酯在碱性条件下脱除氯化氢制备碳酸亚乙烯酯的方法(方法一),该方法中一氯代碳酸乙烯酯与三乙胺在乙醚溶剂中回流过夜。其主要缺陷是:一,反应时间长;二,醚类化合物闪点低,容易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形成过氧化物,产生危险隐患;三,目标产物碳酸亚乙烯酯的收率过低。德国B.塞弗特用碳酸乙烯酯取代了醚类溶剂(CN1139585C),使产物碳酸亚乙烯酯的收率有所提高。但碳酸乙烯酯的熔点高达37℃,这给后期精馏纯化碳酸亚乙烯酯带来很大的难度。
综上所述,开发一种工艺简单、安全高效、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合成方法是本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由一氯代碳酸乙烯酯在碱性条件下脱除氯化氢制备碳酸亚乙烯酯的方法。
本发明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剔除了传统方法中的反应溶剂,使一氯代碳酸乙烯酯与三乙胺直接进行接触反应,从而大幅度地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目标产物碳酸亚乙烯酯的收率,有利于实现安全高效且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中采用过量的三乙胺与一氯代碳酸乙烯酯直接进行接触反应,其制备方法为: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氩气等)冲洗配备有搅拌装置的容器,在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氩气等)保护下向容器中加入一氯代碳酸乙烯酯,控制容器中的一氯代碳酸乙烯酯的温度在40~45℃之间;在搅拌下滴加相对于一氯代碳酸乙烯酯的摩尔量过量的三乙胺,滴加的时间控制在15~45分钟之间;三乙胺滴加完毕后将温度升高到50~70℃,持续保温20~120分钟,终止反应,得到含有碳酸亚乙烯酯的反应液;此时碳酸亚乙烯酯的收率最优,为82~93%。
所述的滴加相对于一氯代碳酸乙烯酯的摩尔量过量的三乙胺,其一氯代碳酸乙烯酯与三乙胺的摩尔比优选为1:1.5~5;更为优选的是一氯代碳酸乙烯酯与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3~5。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三乙胺在反应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脱氯化氢试剂参与消除反应(如式4所示);二是作为脱氯化氢反应的溶剂。
式4
本发明的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中还包括对反应后得到的含有碳酸亚乙烯酯的反应液用减压蒸馏和精馏等提纯的方法进行提纯,得到纯度为99%以上的高纯度的碳酸亚乙烯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0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SOC芯片的SAR雷达数据加密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永磁动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