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管、换热器以及换热器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6246.6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1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清;张利军;刘俊杰;周先锋;杜志国;张永刚;张兆斌;周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F13/02 | 分类号: | F28F13/02;F28F13/06 |
代理公司: | 11283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崇;王凤桐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换热器 以及 化工 领域 应用 | ||
1.一种换热管(10),所述换热管(10)的直径为D,该换热管(10)中设置有强化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扭曲片管段,该强化传热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扭曲片管段内的第一强化传热元件,该第一强化传热元件为一个第一扭曲片(1),所述第一扭曲片(1)为一条水平方向上的线段绕其自身中点旋转,同时还在所述换热管(10)的竖直方向上向上或者向下平移而经过的轨迹曲面,并且在所述换热管(10)设置有第一扭曲片的部分管段的横截面中,第一扭曲片的截面一直都是所述换热管(10)截面圆的内径,其中,所述第一扭曲片(1)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以及一对扭曲边,该一对上侧边和下侧边与所述换热管(10)的直径相等,两个扭曲边始终与所述换热管(10)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扭曲片(1)具有沿所述换热管(10)的轴向方向从所述第一扭曲片(1)的上侧边至下侧边贯穿形成的竖孔,以将所述第一扭曲片(1)断开分成两个扭曲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传热元件还包括第二强化传热元件、第三强化传热元件、第四强化传热元件和第五强化传热元件中的至少两种,其中,
该第二强化传热元件包括所述第一扭曲片(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扭曲片(1)之中的第一套管(3),该第一扭曲片(1)的内边缘与所述第一套管(3)的外表面相连;
该第三强化传热元件包括第二扭曲片(2),所述第二扭曲片(2)具有贯穿所述第二扭曲片(2)的表面而形成的边缘闭合的横孔;
该第四强化传热元件包括在横截面上相互垂直设置的所述第一扭曲片(1)和/或第二扭曲片(2);
该第五强化传热元件包括在横截面上相互垂直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扭曲片(1)和设置在该两个第一扭曲片(1)之中的第二套管,该两个第一扭曲片(1)中至少一个的内边缘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外表面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传热元件、第二强化传热元件、第三强化传热元件、第四强化传热元件和第五强化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者关于所述换热管(10)的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3)和/或第二套管为圆柱形管,并且该圆柱形管的中心线与所述换热管(10)的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在横孔中心处做所述第二扭曲片(2)的切面,所述横孔在该切面上的投影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0)中设置的所述强化传热元件的个数为1-24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0)中设置的所述强化传热元件的个数为2-10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0)中设置多个所述强化传热元件,相邻所述强化传热元件之间的轴向距离为大于等于15D且小于等于75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强化传热元件之间的轴向距离为大于等于25D且小于等于50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传热元件的竖孔的直径为大于等于0.05D且小于等于0.95D。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换热管中设置的第二强化传热元件的竖孔的直径、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的直径中的至少一者为大于等于0.05D且小于等于0.95D。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横孔的面积与整个第二扭曲片的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0.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624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