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0881.3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0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刘红领;张德超;孙国良;全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B60J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关文魁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背 连杆 铰链 安装 位置 确定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带气弹簧的四连杆铰链在汽车后背门的布置中经常被采用,四连杆铰链的安装位置影响到后背门的开启轨迹,四连杆铰链和气弹簧的安装位置影响到后背门的开启力力值。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设计方法是依靠手动调节四连杆铰链和气弹簧的安装位置,进而保证后背门的开启轨迹和开启力力值。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四连杆铰链和气弹簧的安装位置是根据后背门的开启轨迹,依靠手动调节来确定的,开启力力值是根据手动调节后的安装位置确定的,而手动调节不灵活,且开启力力值是在手动调节后的安装位置确定后确定的,因而无法同时保证后背门的开启轨迹和开启力力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Optimus环境下,生成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仿真工作流;
确定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根据试验设计DOE算法,得到所述输入变量对所述输出变量的影响程度;
根据所述影响程度、所述输入变量的约束范围和预先设置的目标开启力力值,使用优化算法对所述输入变量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输入变量;
将所述优化后的输入变量确定为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安装位置。
优选地,所述确定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具体包括:
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的坐标和气弹簧安装位置的坐标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将所述后背门的开启力力值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出变量;或
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中的不决定所述后背门开启高度的两个安装位置的坐标和气弹簧安装位置的坐标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中的决定所述后背门开启高度的两个安装位置的坐标作为输入定量,将所述后背门的开启力力值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出变量。
优选地,所述在Optimus环境下,生成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仿真工作流之前还包括:
在ADMAS环境下建立后背门和四连杆铰链的仿真模型,将所述仿真模型导出至Optimus环境中;
相应地,所述在Optimus环境下,生成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仿真工作流,具体包括:
在Optimus环境下,根据所述仿真模型生成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仿真工作流。
优选地,所述DOE算法为田口法试验设计算法。
优选地,所述优化算法为自适应进化算法。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安装位置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仿真工作流生成模块,用于在Optimus环境下,生成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仿真工作流;
变量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影响程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试验设计DOE算法,得到所述输入变量对所述输出变量的影响程度;
输入变量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影响程度、所述输入变量的约束范围和预先设置的目标开启力力值,使用优化算法对所述输入变量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输入变量;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优化后的输入变量确定为所述汽车后背门四连杆铰链的安装位置。
优选地,所述变量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变量确定单元,用于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的坐标和气弹簧安装位置的坐标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将所述后背门的开启力力值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出变量;或
第二变量确定单元,用于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中的不决定所述后背门开启高度的两个安装位置的坐标和气弹簧安装位置的坐标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变量,将四连杆铰链四个安装位置中的决定所述后背门开启高度的两个安装位置的坐标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入定量,将所述后背门的开启力力值确定为所述仿真工作流的输出变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08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粗纱机上的后罩壳侧板结合件
- 下一篇:一种气电复合式螺钉成组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