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系统耦合模式修复河流水质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384262.3 | 申请日: | 2012-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9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 发明(设计)人: | 米艳杰;盛连喜;何春光;王忠强;姜海波;王隽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B3/02;C02F3/32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刘延军;李荣武 |
| 地址: | 130024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系统 耦合 模式 修复 河流 水质 方法 | ||
1.一种基于系统耦合模式修复河流水质的方法,其特征是将河岸植被带区域、多功能塘系统及微地形调整系统三个系统耦合在一起,形成形成耦合配套系统:
1) 选择河流两岸条带状区域作为,在区域内从靠近河流处开始向两侧依次按照水生或湿生植物、灌木、乔木、经济型灌木的顺序进行单纯或混合种植;
2)多功能塘系统主要由进、出水系统及塘中生物操纵工程构成,进、出水系统控制引入的河水在塘内水力停留时间约为20 d,进水系统将河水引入塘中,修建进水渠,渠底呈阶梯状,出水系统将塘中利用后的水排入河道,在出水系统内设置芦苇人工湿地、溢流堰及香蒲植物栅,利用引入塘中的河水放养是鱼类,并采用空心菜、黄花鸢尾的植物浮床及太阳能动水机;
3)微地形调整系统主要由砾石堆溢流堰和与河道主流水力连通的滩地泡沼构成,将地表水力联系隔离的滩地泡沼用沟渠进行连通形成蜿蜒河道。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系统耦合模式修复河流水质的方法,其特征是:
1 )在河岸植被带区域内从靠近河流处开始向两侧依次按照水生或湿生植物、灌木、乔木、经济型灌木的顺序进行单纯或混合种植,具体水生或湿生植物为芦苇、香蒲、菖蒲、菰、薹草、雨久花、水莎草、泽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灌木是柳灌丛,即蒿柳、细柱柳、卷边柳、杞柳的组合,由此构成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和灌木带的宽度在左岸平均为16 m,右岸为10 m;由紫穗槐、小叶杨按1:2比例混合种植的乔木带,左岸平均宽度为5 m,右岸平均宽度为7 m;由李子、杏树、樱桃、山楂树按1:1:1:1比例组合构成的经济型灌木带,右岸平均宽度为20 m,左岸呈块状配置;
2)多功能塘系统主要由进、出水系统及塘中生物操纵工程构成,进、出水系统控制引入的河水在塘内水力停留时间约为20 d,进水系统将河水引入塘中,修建宽0.7 m,深0.3-0.7 m的进水渠,渠底呈阶梯状,形成跌水增加入塘水体的含氧量,出水系统将塘中利用后的水排入河道,为强化净化塘排水的水质,在出水系统内设置50m2的芦苇人工湿地、高为20 cm的溢流堰及10 m2的香蒲植物栅,利用引入塘中的河水按2:2:3:2的比例放养是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并采用面积为500 m2,27-45株/m2空心菜及黄花鸢尾的植物浮床及太阳能动水机2台;
3)微地形调整系统主要由砾石堆溢流堰和与河道主流水力连通的滩地泡沼构成,将地表水力联系隔离的滩地泡沼用沟渠进行连通形成蜿蜒河道,连通用沟渠的修建依具体地形地貌进行实施,砾石堆溢流堰主要是由粒径在200-400 mm的砾石堆砌而成的构造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426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履带式推土机液压油在线过滤系统
- 下一篇:一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