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5049.6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汪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金芳 |
主分类号: | B23P15/14 | 分类号: | B23P15/14;B24C1/06;B24C11/00;B22F5/08;B22F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黄娟 |
地址: | 31125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型带轮 制造 工艺 | ||
1.一种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加工零部件:分别制造圆柱形带轮主体(1)、环形内轮片(2)、环形外轮片(3)和环形连接片;
第二步,加工带槽侧面:切削加工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使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均形成倾斜面,倾斜面作为V型带轮带槽(6)的侧面;
第三步,组装带轮:将若干个连接片和若干个内轮片交替套接到带轮主体上,每个内轮片的两侧均设置连接片,然后将外轮片固定连接在带轮主体的两端,连接片、内轮片均与带轮主体轴向限位和切向限位,连接片外表面构成带槽的槽底,连接片两侧的外轮片端面或者内轮片端面构成带槽的侧面;
所述第二步中的内轮片和外轮片带槽侧面加工完成后进行抛丸加工,将内轮片和外轮片放入抛丸机内,启动抛丸机进行抛丸操作,在内轮片和外轮片的表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连接片为齿片(4),第一步齿片制造过程中在外表面上按啮合传动原理一体制造出啮合齿(12),带槽由具有抛丸层的带槽槽壁和具有啮合齿的带槽槽底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第三步组装带轮之前对齿片两端面进行切削加工,在齿片的两端面均加工形成贴合面和倾斜面,倾斜面设置在啮合齿的侧面,倾斜面从与贴合面连接位置向外边缘倾斜并凸出于贴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均由粉末冶金工艺制造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粉末冶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混粉-压铸-烧结-精加工;压铸时对在刚性模具内的金属粉末施加的预定压力为300~800MPa;烧结的温度为1100~1300℃,烧结时间为60~120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抛丸机内使用的抛射材料为钢丸,钢丸的硬度大于40HRC,抛射钢丸线速度不小于60m/s,钢丸的直径为0.3mm~1mm,抛丸时间为5分钟~1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第一步带轮主体采用45#钢切削加工制造而成,在带轮主体中间加工两端导通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第三步之前在带轮主体外壁上加工连接凹槽(7),连接片和内轮片内壁上在第一步加工的过程中一体加工出和连接凹槽适配的凸起(8),第三步组装带轮时将连接片和内轮片上的凸起装配到带轮主体上的连接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第三步之前在带轮主体端面上沿轴向加工若干个两端导通的连接通孔(9),在外轮片端面上加工若干个和连接通孔一一对应的固定孔(10),第三步组装带轮时通过铆钉(11)将固定孔和连接通孔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第三步带轮组装完成后形成2~200个带槽,带轮主体、外轮片、内轮片和连接片一起构成2~200联组带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金芳,未经汪金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504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门防猛撞击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自动干燥储存柜的浴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