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老化的热塑性弹性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1544.3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6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肖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天源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1/00 | 分类号: | C08L71/00;C08L9/00;C08L83/04;C08L11/00;C08L33/04;C08L23/06;C08L23/28;C08L25/06;C08L25/10;C08L71/08;C08K13/04;C08K7/14;C08K5/341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521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老化 塑性 弹性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特别抗老化的热塑性弹性体,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塑性弹性体,又称人造橡胶或合成橡胶。其产品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项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更、加工方式广的特点。由于不需经过热硫化,使用通用的塑料加工设备即可完成产品生产。这一特点使橡胶工业生产流程缩短了1/4,节约能耗25%~40%,提高效率10倍~20倍。
近十余年来,电子电器、通讯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热塑性弹性体巿场的高速发展。但是,通常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在耐老化、耐高温性能上还有待加强,长期使用或者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会出现开裂、弯曲、收缩等现象,影响到外形及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对现有技术的评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热塑性弹性体的耐老化性能。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由按照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制成:顺丁橡胶5~10份、甲基苯基硅树脂2~4份、氯丁橡胶5~10份、丙烯酸酯橡胶5~10份、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1份、聚乙烯4~12份、氯化聚乙烯5~15份、聚苯乙烯7~10份、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5~7份、聚氧化乙烯10~20份、聚乙二醇2~3份、二盐基亚磷酸铅1份、硫代二丙酸双十二烷酯1份、N,N-二乙酰基己二酰基二酰肼1份、玻璃纤维2~4份、双乙撑硬脂酸酰胺3~6份、硬脂酸2~3份、硅酮5~7份、柠檬酸2~5份、增塑剂1~4份、分散剂3~8份、填充料5~15份。
上述的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量优选是10000~200000。
上述的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优选是8000~20000。
上述的聚乙烯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聚乙烯中的一种。
上述的增塑剂优选是环氧大豆油、氯化石蜡、季戊四醇酯和己二酸二辛酯中的一种。
上述的分散剂优选是聚乙烯蜡、氧化聚乙烯蜡、取酰胺蜡中的一种。
上述的填充料优选是白炭黑、轻钙、重钙、滑石粉、立德粉、莫来石、苏州土、硅藻土中的一种。制备方法是:
S1将各组分原料混合均匀;
S2将S1所得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机及口模的温度控制在170℃~220℃范围内,螺杆转速为220rpm~300rpm;
S3造粒,即得。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其拉伸强度可以达到11MPa以上,在热老化箱中,于120下保持120小时,再次测试拉伸强度,其拉伸强度保留值可以达到98%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表1实施例1~实施例3的重量配比
以上实施例中,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量是10000~200000;聚乙二醇的分子量是8000~20000;聚乙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增塑剂是季戊四醇酯;分散剂采用聚乙烯蜡;填充料采用白炭黑。
制备方法是:
实施例1
S1将各组分原料混合均匀;
S2将S1所得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机及口模的温度控制在170℃范围内,螺杆转速为220rpm;
S3造粒,即得。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S2中的温度为200℃,螺杆转速为260rpm。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S2中的温度为220℃,螺杆转速为300rpm。
性能试验
将以上实施例所得的热塑性弹性体进行热塑成型,制成50mm×50mm厚度0.5mm的试样后,进行性能试验,采用专利CN201010546624中公开的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对照。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拉伸强度保留率的测试方法是:将上述试样置于热老化箱中,于120℃下保持120小时,再次测试拉伸强度,并计算。
表2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对照例的性能测试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天源塑胶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天源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1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