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6441.8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5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朱井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3/26 | 分类号: | B65G33/26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魏学成 |
地址: | 21533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输送 叶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
背景技术
螺旋输送机通过安装在螺旋轴上的螺旋叶片来推移物料,实现物料的输送。螺旋输送机具有如下的特点:结构简单、横截面尺寸小、密封性好、工作可靠、制造成本低,便于中间装料和卸料,输送方向可变化,通过调节叶片角度可同时向相反两个方向输送。螺旋输送机在输送过程中还可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加热和冷却等作业。
螺旋输送机具有突出的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螺旋输送机的一个缺陷是:螺旋叶片的形状是螺旋状,成型工艺较复杂。而螺旋输送机可能会承担双向输送不同物料的任务,由于不同的物料对于螺旋叶片的要求不同,单一的螺旋叶片不适于多种物料的交换输送,常常会由于不适应物料而造成叶片的严重磨损。螺旋状叶片一旦出现磨损或者变形,就会影响输送机的输送效率,尤其是如果叶片变形还有可能会卡住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螺旋叶片,具有前后双层螺旋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包括由前螺旋单体连接形成的前螺旋片和由后螺旋单体连接形成的后螺旋片,前螺旋片和后螺旋片互相贴合并固定,其中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交错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交错180°设置,每一个前螺旋单体与连续的两个后螺旋单体相固定,每一个后螺旋单体与连续的两个前螺旋单体相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上开设有位置对应的定位孔,螺栓穿过定位孔固定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比如,每一个前螺旋单体和每一个后螺旋单体上具有四个定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的外表面具有不同的花纹。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还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由前后螺旋片贴合形成,前后螺旋片分别由前后螺旋单体交错组合形成,双层结构的螺旋叶片不但强度增加,并且两面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质和花纹,以增加螺旋输送机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的结构。
图2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螺旋叶片中前螺旋单体的结构。
图3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螺旋叶片中后螺旋单体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螺旋输送机的螺旋叶片100,该螺旋叶片100由前螺旋片102和后螺旋片104组成。前螺旋片102由前螺旋单体120连接形成,后螺旋片104由后螺旋单体140连接形成。前螺旋片102和后螺旋片104互相贴合并固定,比如使用螺栓106固定,形成螺旋叶片100。前螺旋片102中的前螺旋单体120和后螺旋片104中的后螺旋单体140交错设置,即前螺旋单体120的连接缝与后螺旋单体140的连接缝是相互错开的。
图2和图3揭示了本发明的螺旋叶片100中使用的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的机构,其中图2揭示了前螺旋单体的结构,图3揭示了后螺旋单体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各自都成螺旋型,从正面看,前螺旋单体和后螺旋单体都构成完整的圆形。但两者的起始位置不同,如图2所示,前螺旋单体120由底部开始螺旋一周至底部终止,而后螺旋单体140由顶部开始螺旋一周至顶部终止。这样,由前螺旋单体120连接形成的前螺旋片102的连接缝均位于底部,而由后螺旋单体140连接形成的后螺旋片104的连接缝均位于顶部。两者相差180°,有利于螺旋叶片100整体的坚固度和稳定性。
螺旋叶片100的成形过程如下:前螺旋单体120和后螺旋单体140交错180°设置,每一个前螺旋单体120与连续的两个后螺旋单体140相固定,每一个后螺旋单体140与连续的两个前螺旋单体120相固定。相连的前螺旋单体的连接缝进行焊接,相连的后螺旋单体的连接缝也进行焊接。前螺旋单体120与后螺旋单体140之间的固定是通过螺栓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64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