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油标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6533.8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8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洪安新;马文亮;李慧军;由毅;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12 | 分类号: | F01M1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李爱华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油 标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油标尺,属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润滑系统是供应具有适当温度的洁净润滑油到发动机各个摩擦表面,使得主要摩擦副处于液体摩擦状态,以减少摩擦损失及零件的磨损,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即通过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可以保证发动机可靠地工作。
而机油标尺作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检测油底壳处的润滑油能否满足发动机运行需求。在机油标尺使用过程中,要求插入和拔出顺畅,没有机油泄露,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候、耐油、耐低温、耐高温等性能。
同时由于机油标尺套管的布置,一般都是服从整机空间布置的需要,有的机型布置的零部件较多,机油标尺套管需要避让这些零部件,这样机油标尺套管的弯折角度就会很大,因此,要求机油标尺的弯折角度也要很大,能够承受不同的工作环境及要求,不应因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折断等现象。
目前,大多数的机油标尺是由手柄部分以及标尺部分组成,在标尺部分的前端设置了标尺的上下限标识线,以便于人们查看机油标示的位置,了解发动机当前的机油量。而标尺部分的主体杆部是由片状结构的钢片加工而成,这样结构的机油标尺在弯折时,只能弯折到很少的一个角度,当弯折角度过大时,极易造成机油标尺的杆部因弯折过大而折断。并且现有结构的机油标尺,由于受结构限制,只能向两个方向弯折,这就使得弯折性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即对于发动机领域来说,现有的机油标尺无法满足因机油标尺套管弯折角度过大而对机油标尺弯折角度过大的需要。
另外,由于机油标尺套管的弯曲走向结构造成了机油标尺与机油标尺套管头部相贴合,当插拔机油标尺时,机油标尺油量显示部分的上下限标识线与机油标尺套管头部相互刮擦,一方面造成机油标尺与机油标尺套管壁的摩擦力较大,同时,由于相互刮擦,造成了机油标尺的上下标识线的模糊不清,使用者无法清晰地看出机油标尺上下限标识线的显示,从而影响对机油量的感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标尺弯折不便、适应性不强等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向多个方向自由弯折、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机油标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油标尺,其包括塑料标尺、钢丝杆、塑料密封座及钢丝手柄,所述钢丝手柄与钢丝杆直接相连,所述塑料标尺和塑料密封座通过注塑的方式紧紧的包裹在钢丝杆的外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塑料标尺设有上下标识线,所述塑料标尺的上下边缘形成为所述上下标识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塑料密封座上设有与机油标尺套管配合的橡胶密封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钢丝手柄与所述钢丝杆由一根钢丝绳弯折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由于机油标尺的钢丝杆可向多个方向自由弯折,而适用于具有不同状态机油标尺套管的机型上,具有很大的通用性,能适应不同弯折角度的机油标尺套管结构,从而减少了零部件的物料状态,并降低了产品的管理难度。
再有,由于机油标尺的钢丝手柄和钢丝杆为一体结构,与采用塑料手柄相比,可以减少生产和装配工序。
塑料标尺的上下标识线标记不是传统的在标尺上另外加工标识线的形式,而是由塑料标尺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形成,从而可以避免传统的因标识线被摩擦而不便辨识机油量的情况。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机油标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机油标尺,包括塑料标尺5、钢丝杆4、塑料密封座3、橡胶密封圈2及钢丝手柄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6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