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体运动能量的能量回收及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6442.4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8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冯能莲;占子奇;宾洋;周大森;高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18 | 分类号: | H02N2/18;H02J17/00;H01L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体 运动 能量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回收、传输、储存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耗散能量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穿戴或者携带于人体的能够收集人体所发出振动和冲击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和实现电力的有线或者无线传输以满足各种移动式电器电能需求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附着在人体上的用电器越来越多。在医学领域,植入人体的医疗装置如心脏起搏器、纤颤消除器、神经刺激器等都需要持久、便携的供电;同时,随身携带的电器日益丰富,电筒、手机、数码相机、MP3播放器等等,同样对供电系统在电池容量、充电技术上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充电技术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譬如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对植入电池供电的持久性有很高的要求,而现有的电池技术很难满足,这就导致了病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动手术更换心脏起搏器。又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手机、mp3等数码产品,随着其功能的丰富,对电池技术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现有电池技术的不足导致了频繁充电,这大大限制了这类电器的使用的便捷性。同时,可穿戴电器的普及也造成了巨大的能量需求,对能源和环境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寻求一个对外界能源依赖性小、便携性高并且对环境友好的能量收集和利用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体在日常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耗散能量的回收及利用,基于以上目的,
本发明所公开的基于压电陶瓷的能量回收及传输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发电单元,发电单元由发电片和支撑体组成,发电片镶嵌于支撑体的结构中;
所述发电片至少一块由压电晶体和金属基板所组成;该压电片是单片压电晶体组成或者是由多片压电晶体联接组成;多片压电晶体相互之间是串联连接或者是并联连接;
所述支撑体由刚性支撑体和弹性支撑体组成,支撑体分为上下表面以及中间层;支撑体的上下表面和中间层中心为刚性支撑体,弹性支撑体安装于中间层边缘;
每一块发电片或多块发电片外接一个整流单元;
至少一个储能单元,储能单元为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容或者超级电容,并联在整流单元的两端;
至少一个输电单元,为有线输电单元或者无线输电单元。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片厚度在0.1毫米到50毫米之间,面积在1平方厘米到1平方米之间。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单元的整流电路为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或者桥式整流电路。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输电单元包括无线发射端和无线接收端,其中无线发射端连接在储能单元两端,无线接收端置于用电器上。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输电单元的无线发射端由电流转换装置和无线发射装置构成,其中电流转换装置并联于蓄电池和整流电路两端,电流转换装置输出端接无线发射装置;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输电单元的接收端由电流转换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构成,其中无线接收装置的输出端接电流转换装置,电流转换装置连接到用电器供电电路或者其电池当中。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输电单元为连接整流单元和用电器的金属导线。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单元上有用于控制输电单元的开闭的开关。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与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相比,本系统不受气候、环境、地域的影响,不受光照、风力强度、潮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其能量来源完全是由在楼宇、公路、街道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所产生的,属于耗散能量。通过回收装置将这种能量收集起来达到节能的效果;
另外,与传统的发电装置相比,便携式能量回收装置不消耗化石燃料,没有任何排放,没有任何噪声,实现了环境的零污染。虽然其所发出的电量在目前水平下与传统发电装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其广泛性、节能性和环保性能所体现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与国内外现有技术相比,本系统不仅实现了能量的回收转换,同时实现了能量的无线传递,将两种最新的能量回收和能量传递的技术加以整合优化,不仅节约了能源,方便了用电设备的空间布置,同时还可以减少电池的使用,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人体运动能量的能量回收及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安装于鞋底的能量回收及无线输电装置示意图
图3基于压电晶体材料的发电单元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64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