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0160.3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4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启瑞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骨质 疏松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以及制备该药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表现为骨板变薄、多孔、骨小梁变细、断裂、稀少、骨显微结构的完整性受损、连接性降低,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临床症状:⑴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⑵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⑶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常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在西方,每4名妇女或每8名男性就有1名罹患此症。而在我国,根据1999年的普查,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2.4%,其中男性占8.5%,女性占15.8%,总人数约8826万。目前全球有2亿多人身患此病,该患病人数在各类疾病中排名第七。
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骨质疏松症的探索,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创立了不少的理论和学说,如:缺钙理论、雌激素缺少理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理论、激活成骨细胞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和学说的指导下,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药物经患者服用证实,或者无效,或者使病情加重,更有甚者,引发了其他疾病,如雌激素引发乳腺增生,长时间补钙引发心脏病等。时至今日,人类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因此尚未开发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特效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成为国际医学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起显著作用的药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由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鲜骨80~85%、骨钙3.0~3.5%、鸡血藤4.5~5.0%、牛大力3.0~3.5%、牛筋草3.0~3.5%、红枣0.4~0.5%;
上述药物的原料配比按质量百分比优选为:鲜骨85%、骨钙3.4%、鸡血藤4.5%、牛大力3.4%、牛筋草3.4%、红枣0.4%;
上述药物中的鲜骨优选为牛骨或猪骨;
上述药物的剂型优选为片剂、丸剂或胶囊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Ⅰ骨胶原的提取:取新鲜的动物骨骼,剔去附着的皮肉,砸碎骨头,剔除骨髓,用醋酸溶液提取碎骨中的骨胶原,提取液经回收醋酸后,加入去离子水,加热至沸,再经脱色、离心、过滤后得滤液,所述滤液经分子筛筛分,收集分子量为1~3万的溶液,浓缩至比重为1.10,待用;
Ⅱ骨钙的制备:上述经醋酸溶液提取骨胶原后的碎骨残渣,先用自来水清洗至pH值为5~7,再用去离子水冲洗2~3次,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待用;
Ⅲ中药浸膏的制备:将鸡血藤、牛大力和牛筋草粉碎后,加水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5~3小时,过滤弃渣,滤液浓缩至1/2,冷至常温,加入乙醇,静置过夜,取上清液浓缩至比重为1.10,待用;
Ⅳ红枣去核后,干燥、粉碎成粉,待用;
Ⅴ合并步骤Ⅰ至步骤Ⅳ所得各组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制成临床上可接受的剂型。
优选地,上述步骤Ⅰ中使用的醋酸溶液的浓度为30%。
优选地,上述步骤Ⅰ中用30%醋酸溶液提取骨胶原的方法为:按质量比1:3的比例向碎骨中加入30%的醋酸溶液,加热至沸后,回流48小时,过滤,滤液待用,滤渣按质量比1:1.5的比例加入30%的醋酸溶液回流8~12小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得提取液。
优选地,上述步骤Ⅰ中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经回收醋酸后的提取液重量的5倍。
优选地,上述步骤Ⅰ中的脱色工序采用活性炭,所述活性炭的加入量为加入去离子水后的溶液总重量的1.5%,脱色时间为20min。
优选地,上述步骤Ⅲ中的乙醇的加入量为使溶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50%~60%。
方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启瑞,未经陈启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01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