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6443.0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0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真田雅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H01M10/0585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崔香丹;洪燕 |
地址: | 日本国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实现轻量、大容量并且高速充放电,所以,广泛普及于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移动设备以及汽车等领域中,并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容量化及高速充放电特性,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
作为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8214号公报)的图3所公开的隔板型电池,该隔板型电池具有如下构成:通过隔板层叠正极和负极,其中,该正极由正极活性物质层和金属箔所构成,该负极由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金属箔所构成,且在隔板中浸渍了电解液。
另一方面,也有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0788号公报)所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不包括隔板,是具有层叠正极、电解质层和负极而成的构成的全固体型离锂子二次电池。
在此,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大容量化和高速充放电特性的提高而言,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质的反应是决定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尽量减小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隔、以及尽量扩大正极和负极的电极面积是重要的,着眼于这一点,上述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电极的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该三维结构电极包括具有凹凸结构的活性物质层(涂布成线状的高纵横尺寸比的凸状活性物质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8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07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決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隔板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达到大容量化和高速充放电特性,若采用上述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具有凹凸结构的活性物质层,例如,所对置的凸状的正极活性物质部进入相邻的凸状负极活性物质部之间的凹部分,有可能会破损隔板。若破坏了隔板,则正极活性物质部和负极活性物质部发生短路,电池会丧失功能。
即,难以将上述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全固体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具有凹凸结构的活性物质层直接用于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隔板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中。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包含由具有高纵横尺寸比的凹凸结构的活性物质部构成的活性物质层,也不会破损隔板,并大容量且高速充放电特性优异的隔板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解決课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等提供具有如下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其具有第一集电体和由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电体上的多个凸状第一活性物质部形成的第一活性物质层;
第二电极,其具有第二集电体和由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电体上的多个凸状第二活性物质部形成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以及
隔板,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而且,以所述凸状第一活性物质部与相邻的所述凸状第二活性物质部之间相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凸状第一活性物质部无法进入所述凸状第二活性物质部之间。
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即使其具备由具有高纵横尺寸比的凹凸结构的活性物质部构成的活性物质层,凸状的线状第一活性物质部也无法进入与其相对置的凸状的线状第二活性物质部之间,能够有效地防止隔板的破损,并能够实现大容量且高速充放电特性优异的隔板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更具体地讲,上述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
首先,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其具有第一集电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电体表面上的多个相互大致平行的凸状的线状第一活性物质部;
第二电极,其具有第二集电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电体表面上的多个相互大致平行的凸状的线状第二活性物质部;以及
隔板,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而且,以所述线状第一活性物质部与所述线状第二活性物质部相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当从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集电体和所述第二集电体表面的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以所述线状第一活性物质部与所述线状第二活性物质部交叉的位置关系,重叠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未经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64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