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小型水体污染治理的喷洒方法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25832.1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3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纲;王丽静;张增光;毕磊;李梁;王志斌;黎丽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小型 水体 污染 治理 喷洒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小型水体污染治理的液料喷洒方法与装置,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水体污染治理的大型机械不便进入和使用的公园景观水体、社区景观水体、河道、池塘、天然狭小水体等小型水体污染治理的喷洒方法与装置,属于天然水体污染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水污染更是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大量的工业废水、农田径流和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和河道中,使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从而导致一些湖泊、水库、河道以及公园景观水体等处于高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水生植被无法生长,更有一些水体大规模爆发蓝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美化。
目前,水体污染治理包括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往往是向水体中投放化学、生物或生态安全的药剂,药剂的喷洒需要借助大型机械或将机械设施整合到船只上才能完成,而大型机械成本昂贵,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便运输、耗能高,对于中小型水体不便进入。在湖库污染治理方面,本发明人潘纲提出了并不断改进了改性当地土壤湖泊综合修复技术,该技术的实施也是向治理水体中喷洒液体药剂,因此针对该技术体系的研究,发明了一系列湖库污染治理的方法并获得相应专利的授权,如:“一种治理海水赤潮及淡水水华的方法”(专利号:ZL01134528.4)、“一种藻絮凝剂及其用于治理赤潮及水华的方法”(专利号:ZL02155284.3)、“一种利用黏土絮凝将水华转化为水底植被的方法”(专利号:ZL200510099736.X)、“一种利用氧化铁纳米材料高效便捷治理面源污染的方法”(专利号:ZL 200810224313.X)等,其主要原理利用湖库周边安全、廉价、无污染、易得的土壤或者商品沙子,通过食品级天然水生动物骨骼或植物果实提取物对沙土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使改性当地土壤或沙子材料能够将水体中颗粒态污染物(如蓝藻或有机胶体颗粒)或溶解态污染物(如DOC、溶解态营养盐)通过絮凝或吸附的原理浓缩并转移至水底,从而快速清除水体中水华、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但如何将上述药剂均匀地喷洒于水体,本发明人潘纲也发明设计了多种机械设施进行喷洒,针对大型湖泊、水库的藻华去除,发明设计了自动化除藻船(“一种治理湖泊水华的自动化除藻船”(专利号:200810057673.5))、针对中小型湖库的富营养化治理及生态修复,发明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喷洒装置(“一种用于湖泊或海洋藻华清除和生态修复的车/船载多功能播撒装置”(专利号:ZL200610007598.2)),上述两项发明已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机械本身制作成本昂贵、运输困难、 耗能高、不便进入小型水体等,而鉴于目前很多公园和社区的景观水体、河道、池塘以及天然狭小水体等同样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大量生长蓝藻、水体透明度低、水生生物无法生存等,水质严重恶化,急需处理,因此本发明人结合自己的技术体系,设计了一种成本低廉、环保节能、易于拆卸组装、便于运输且能够运用于小型水体包括公园景观水体、社区景观水体、河道、池塘以及天然狭小水体等小型水体污染治理的喷洒方法与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运用于小型水体污染治理的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喷洒方法与装置。本发明装置能够借助于水面作为支撑漂浮于水体中,有效地减少了大量能耗;小巧轻便,能够进入各种小型水体;易于拆卸组装,便于运输;加工材料易得,方便制作且成本低廉。
本发明通过采用空心管材制作成可漂浮于水面上的喷洒单元;采用加载浮球的方式调节喷洒单元的浮力及喷洒液料在水面上与水面之下的位置;通过在管材上打孔实现液料的均匀喷洒,通过长距离遥控设备拖动喷洒单元在水面上自由移动;喷洒单元可单独使用也可多个串联、并联使用;液料喷洒流量可通过外源驱动设备来调节。在使用过程中,可将外源驱动设备及液料放置在水体岸边或船只上,一个或多个喷洒单元放置在水体中,喷洒单元通过连接长距离遥控设备实现在水面上根据需要自由移动,外源驱动设备和喷洒单元之间通过输料管(即外源驱动设备的出水管)相连接,这样既方便了液料的投加又实现了液料在水体中的均匀喷洒,另外,可将多个喷洒单元串联或并联放置在水体中,同时运行,实现“章鱼触角式”喷洒,以完成大面积污染水体的治理。其装置具体特征如下:
1、采用在喷洒单元外围加载浮球的方式,使喷洒单元可直接用水面作为支撑而无需将其安装或固定在任何平台或船只之上。同时,可通过控制浮球大小或数量来调节喷洒单元所受水面浮力大小,从而调控喷洒单元于水面之上或水面之下的位置,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58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