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朗逸汽车的CNG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0986.3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5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季金金;许建明;戴译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众联合汽车改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1 | 分类号: | B60K15/01;B60K15/0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180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汽车 cng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CNG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朗逸汽车的CNG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使用上海大众朗逸型轿车,在汽油燃料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下,CNG(压缩天然气)一汽油双燃料车日益成为广大出租车的首选。但就上海大众朗逸车型而言,由于其采用了发动机纵置形式,虽然在形式上给予发动机舱极大的扩展安装空间,但正是如此使得车身上缺少必要的安装孔及安装位置,给改装造成困难。
目前在进行的朗逸CNG-汽油双燃料车的改装过程中,燃气系统的零件往往为了需找固定的位置而显得过于分散,增加了管路布局的走向及其长度,影响可靠性;若将其集中布置,则需要在车身上自行制作安装孔,影响装配的效率;同时分散的安装结构使外观显得较为凌乱,影响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价格低廉、维护方便、安装方便的适用于朗逸汽车的CNG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朗逸汽车的CNG系统,该系统安装于朗逸汽车车身内,该系统包括CNG气瓶子系统、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燃气控制器和高压输气硬管,所述的CNG气瓶子系统通过高压输气硬管和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所述的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与燃气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燃气控制器通过线束与汽车中的传感器连接。
所述的CNG气瓶子系统包括CNG气瓶、气瓶支架和气瓶绑带,所述的CNG气瓶通过气瓶绑带与气瓶支架连接,所述的气瓶支架与汽车车身连接。
所述的气瓶绑带上设有调节并固定气瓶绑带长度的吊钩和吊钩螺栓。
所述的气瓶绑带由热轧钢板制成。
所述的气瓶支架上设有绑带安装孔,所述的气瓶绑带通过该绑带安装孔与气瓶支架连接。
所述的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包括总成支架、燃气充气阀、高压电磁调节阀和压力调节阀,所述的燃气充气阀、高压电磁调节阀和压力调节阀均固定在总成支架上,所述的燃气充气阀一端通过高压输气硬管连接CNG气瓶,另一端通过高压输气硬管依次连接高压电磁调节阀和压力调节阀,所述的总成支架与汽车车身连接。
所述的压力调节阀上连接有压力表。
所述的压力调节阀通过低压输气软管依次连接燃气过滤器和燃气喷轨。
所述的燃气充气阀、高压电磁调节阀和压力调节阀均与燃气控制器连接,燃气控制器控制燃气充气阀、高压电磁调节阀和压力调节阀开度的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价格低廉:本发明中使用的发动机舱内零件为通用件,无需特殊定制,价格与定制件相比较为低廉;
二、维护方便:减少集成件的使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从燃气控制器中检测出故障件,并进行单独更换。系统零件具有高度通用性,采购更方便;
三、安装方便:本方案采用后续加装的方式对车辆进行CNG-汽油双燃料改装,通过支架对零件进行集成,方便线下进行预装与总成件的安装,适合非整车生产的车辆改装企业进行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CNG气瓶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朗逸汽车的CNG系统,该系统安装于朗逸汽车车身内,该系统包括CNG气瓶子系统、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燃气控制器和高压输气硬管,所述的CNG气瓶子系统通过高压输气硬管和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所述的发动机舱内零件子系统与燃气控制器连接,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从燃气控制器中检测出故障发生的部位。
如图3所示,CNG气瓶子系统包括CNG气瓶1、气瓶支架2和气瓶绑带3,所述的CNG气瓶1通过气瓶绑带3与气瓶支架2连接,所述的气瓶支架2与汽车车身连接。气瓶支架2采用五点固定方式,三点在行李箱地板上,剩余两点在备胎轮罩的侧边上,以此确保固定的强度。气瓶绑带3上设有调节并固定气瓶绑带长度的吊钩4和吊钩螺栓5。气瓶支架2上设有绑带安装孔,所述的气瓶绑带3通过该绑带安装孔与气瓶支架2连接。气瓶绑带3由热轧钢板制成,可以很好地贴合气瓶,使气瓶与支架间的固定连接更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众联合汽车改装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众联合汽车改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09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数据采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升降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