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预制桩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4028.5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7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苟德胜;李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C04B2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余刚 |
地址: | 2124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预制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砂是混凝土组成的主要材料,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用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而天然砂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以及破坏农田、水利资源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人工机制砂的研究应用势在必行。
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机制砂起步,到目前为止,对机制砂的应用研究已日渐成熟,其应用范围由建筑行业扩大到公路、铁路、水电、冶金等系统,由挡护工程扩大到桥梁、隧道及水工工程,从砌筑砂浆发展到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气密性混凝土及喷锚支护等工程。
然而,目前人工机制砂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中的应用颇少,主要原因为:机制砂生产的混凝土粘性大,流动性能较差,对施工及离心都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导致产品质量性能不过关。所以很多预制桩生产企业都不会考虑使用机制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预制桩及其生产方法,以解决天然砂成本较高、机制砂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中应用受到局限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预制桩,通过将混凝土装入安装有钢筋笼骨架的模具、合模、张拉、离心成型、常压蒸汽养护、脱模、高压蒸汽养护制备而成,混凝土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和水,其中,细骨料为机制砂或其与天然砂的混合物,细骨料中的机制砂的重量百分数为5wt%~100wt%,所述机制砂由矿山尾矿、工业弃渣等石质原料经机械破碎、级配筛分和除尘处理制得,细度模数为2.3~3.8,颗粒级配满足标准砂1区或2区的要求,石粉含量为2wt%~8wt%。
进一步地,胶凝材料的含量为300~500kg/m3;外加剂的固体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0.1~1.5%;混凝土的水胶比为0.25~0.40;混凝土的砂率为30~45%。
进一步地,胶凝材料由55wt%~100wt%的水泥和0wt%~45wt%的掺合料组成,水泥为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符合GB175标准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为硅砂粉、矿渣粉、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硅砂粉的比表面积为300m2/kg~500m2/kg;矿渣粉不低于GB/T18046标准中S95的要求;粉煤灰不低于GB/T1596标准中II级粉煤灰的要求。
进一步地,天然砂为江砂或河砂,细度模数为2.0~3.5,含泥量≤2.0wt%。
进一步地,粗骨料为天然碎石、人工碎石或卵石,粒径为5~25mm连续级配,压碎值≤10%,针片状颗粒含量≤10wt%。
进一步地,外加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的固体掺量为所述胶凝材料重量的0.3wt%~1.5wt%;或者,外加剂为固体掺量为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为所述胶凝材料重量的0.1wt%~0.5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混凝土预制桩的生产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混凝土制备、将混凝土装入安装有钢筋笼骨架的模具、合模、张拉、离心成型、常压蒸汽养护、脱模、高压蒸汽养护,其中,混凝土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对机制砂原料进行机械破碎;(2)对经机械破碎的机制砂原料进行级配筛分,得到细度模数为2.3~3.8,颗粒级配满足标准砂1区或2区要求的机制砂;(3)对经级配筛分后的机制砂进行除尘处理,控制其石粉含量为2wt%~8wt%;(4)向搅拌机中加入胶凝材料、上述机制砂以及可选的天然砂,其中,机制砂占其与天然砂混合物的重量百分数为5wt%~100wt%,搅拌10~40s;然后向搅拌机中加入水,搅拌10~30s,加入粗骨料;再向搅拌机中加入外加剂,继续搅拌,直至净搅拌时间达到90~180s,出料。
进一步地,张拉步骤中,对钢筋笼骨架进行张拉,张拉力为预应力钢筋总抗拉强度的70~75%。
进一步地,常压蒸汽养护步骤中,恒温温度为65~95℃,养护时间为4~6小时;所述高压蒸汽养护步骤中,恒压压力为1.0±0.05MPa,恒温温度为160~200℃,养护时间为6~8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