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监测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及其扫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9638.0 | 申请日: | 2012-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0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赵自然;吴万龙;金颖康;唐乐;朱晨光;丁光伟;曹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G01N23/20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敬莲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放射性 物质 散射 人体 安检 系统 及其 扫描 方法 | ||
1.一种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包括:
用于产生辐射射线的辐射源;
飞点形成装置,其对来自辐射源的辐射射线进行调制以形成对被检测人体进行扫描的飞点扫描束;
用于探测来自被检测人体的辐射射线并输出表征辐射射线剂量的信号的探测器;
控制与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探测器输出的所述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被检测人体的辐射成像,其中:
所述探测器分时探测被检测人体散射的来自辐射源的辐射射线以及来自被检测人体携带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射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装置,其用于显示所获得的被检测人体的辐射成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点形成装置包括:
分别位于辐射源和被扫描对象之间的固定屏蔽板和旋转屏蔽体,其中所述固定屏蔽板相对于辐射源是固定的,所述旋转屏蔽体相对于固定屏蔽板是可旋转的,其中:
所述固定屏蔽板上设置有允许来自所述辐射源的射线束穿过所述固定屏蔽板的射线通过区域,
旋转屏蔽体上分别设置有射线入射区域和射线岀射区域,在旋转屏蔽体旋转扫描过程中,固定屏蔽板的射线通过区域与旋转屏蔽体的射线入射区域和射线岀射区域连续相交以构成扫描准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屏蔽板的射线通过区域为直线缝隙,
所述旋转屏蔽体为圆柱体,所述射线入射区域和所述射线岀射区域分别为沿螺旋线设置的一系列离散小孔或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测器作为一个整体对从被扫描人体的表面散射回来的射线进行探测,产生电信号并通过单一的传输线路被送入控制与数据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测器包括多个探测单元,其分别对从被扫描人体的表面散射回来的射线进行探测,产生电信号分别通过各自的传输线路被送入控制与数据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射源为X光机、γ射线源或同位素射线源;以及
所述探测器为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或无机闪烁体探测器。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的扫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驱动所述辐射源发射辐射射线束;
(b)通过飞点形成装置对来自辐射源的射线束进行调制以形成飞点射线束,并入射到被扫描人体上;
(c)通过所述探测器探测从被检测人体散射回来的辐射射线,产生电信号并被输入到控制与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以获得背散射辐射成像;
(d)通过所述探测器对来自被检测人体携带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射线进行探测,产生电信号并被输入到控制与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以获得放射性物质辐射成像,其中:
所述背散射辐射探测步骤(c)和所述放射性物质辐射探测步骤(d)分时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监测人体携带放射性物质的背散射人体安检系统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射性物质辐射探测步骤(d)包括:
当辐射源不发射辐射射线且设备前没有被检测人体的时候,将探测器置于工作状态,进行射线探测,控制与数据处理装置进行数据处理,使用预定的算法提取特征量,作为环境本底特征量;
当辐射源不发射辐射射线且设备前有被检测人体的时候,将探测器置于与测量环境参数特征量时相同的工作状态,进行射线探测,控制与数据处理装置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特征量提取,作为被检测人体特征量;
比较被检测人体特征量与环境本底特征量,如果被检测人体特征量高于环境本底特征量达到一定的阈值,则认为该被检测人体有携带放射性物质的嫌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963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