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0790.2 | 申请日: | 201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3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谢恩义;张才学;陈春亮;卢仕严;孙省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4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尾藻 增殖 移植 方法 | ||
1.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附着基形状的选择
圆台形或梯形立方体附着基均适宜于马尾藻增移殖过程中幼孢子体或幼苗的附着成活;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上圆直径20 cm,下圆直径40 cm,高40 cm,重60~75 Kg,在圆台中间直径为24 cm、30 cm和36 cm处的侧面各刻一个深度适宜的凹槽,适宜于直径0.4~0.8 cm苗绳捆绑;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上宽15×15 cm,下宽20×20 cm,高15 cm;
(2)附着基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价格便宜,浸泡处理后附苗效果好,经久耐用,环保且易于推广,故选择作为马尾藻增移殖的人工附着基;
(3)固着方式的选择
方法一:用刻有凹槽的圆台形混凝土作为人工藻礁构建的附着基,投放适宜于马尾藻生长的潮间带;利用人工有性繁殖培育的马尾藻幼孢子体作为苗源,以直径6~8 mm尼龙绳每隔10 cm夹苗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并使假根尽量紧贴于圆台的凹槽中,假根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牢固附于圆台上;
方法二:大小适宜的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在室内经过浸泡处理,使碱性物质或有毒物质溢出,室内育苗车间中采用静水采附马尾藻幼孢子体,室内半流水培育1~2个月后,当幼孢子体平均体长2 mm时,用速凝水泥在低潮时固定于马尾藻原生态岩石上;
(4)藻体的大小
方法一:夹苗绳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的人工苗或自然苗以5~10 cm大小为宜,既便于夹苗操作,又利于投放海区后不被浮泥覆盖,苗太大,不利于假根生长过程中固着于人工附着基;
方法二:附于人工附着基上的幼孢子体室内培育至体长2 mm左右时就固定海区岩石上,苗越大,成活率越高,但室内培育成本相应增加;
(5)增殖与移殖的时间
方法一:圆台形混凝土投放海区的适宜时间是人工培育的马尾藻苗长5~10 cm时,一般为11月份开始,投放时间太晚,不利于藻体生长过程中假根牢固固定于人工附着基上,致使藻体在夏季高温期腐烂后,假根易脱落,不利于靠假根营养繁殖来维持种群的马尾藻藻场人工修复或重建;
方法二:附有人工苗的附着基用速凝水泥固定于海区的时间可在7月份开始,通常人工苗越大,增移殖时间越晚,成活率越高;
(6)地点的选择
一般选择水深不超过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淤泥沉积物和藻食动物少等的海区;方法一选择交通运输便利,藤壶、海鞘等污损生物少,地势平坦,面积开阔的内湾,离岸较近,底质为沙质或沙砾质,常年退潮后最低水位在30~100 cm无干涸的积水地带较为理想;方法二选择在底质平坦有大量岩石的原生态环境,潮汐性质为全日潮的海区较半日潮海区好,这样在低潮时对人工附着基的固着施工和凝固就有更长的时间;
(7)管理维护
将人工附着基投放或固定在指定海区后,应该定期进行观察,夹苗绳捆绑松动的应加固,脱苗严重的苗绳应该及时补苗;附着基倒卧的应扶正,尽可能清除附着生物和藻食动物,因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当增殖或移殖的马尾藻假根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场只需粗放管理就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速凝水泥为硅酸钠溶液: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沙和水的体积比=0.6:1:2: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一所述的马尾藻种类更适合于假根反复二叉分支的半叶马尾藻和羊栖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079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