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PTC复合材料及由所述材料制作高分子PTC芯片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87247.7 | 申请日: | 2012-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成;唐蓓;董佰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23/06;C08L23/12;C08L27/16;C08L23/08;C08L77/00;C08K13/02;H01C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 ptc 复合材料 材料 制作 芯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过电流保护的电子元器件材料,具体说,是涉及一种高分子PTC复合材料及由所述材料制作高分子PTC芯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分子PTC复合材料主要由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分散在其内部的导电填料组成,在较低的温度时,呈现较低的电阻率,而当温度升高到其高分子聚合物熔点以上,也就是所谓的“关断”温度时,聚合物由于晶区熔化,由相转变产生体积骤然膨胀,导致电阻率急骤升高。目前常用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EVA、EAA、EBA等热塑性树脂,导电填料包括炭黑、石墨、炭纤维、镍粉、碳化钛粉、碳化钨粉等。还包括一些加工助剂,分散剂,抗氧剂,阻燃剂,偶联剂,交联剂等。这类材料已制成热敏电阻器,应用于电路的过电流保护设置,在现代电子电气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此类复合材料及其构成的电子元器件一般统称为高分子PTC(正温度系数)材料/元件。
目前,在高分子PTC材料的合成制造中使用的主要高分子树脂是热塑性树脂。将热塑性树脂在高温熔融状态加入导电填料,经分散混合、压延成型、贴合金属箔片电极制成高分子PTC芯片。但是,热塑性树脂需要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才能与导电填料混合和加工,工艺复杂,不易控制,给高分子PTC的生产制造带来极大不便。
中国专利CN200610148189.4公开了一种以热固性树脂为基材、镍粉为导电粒子和其他助剂制备高分子PT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虽然该专利技术可克服热塑性树脂制作高分子PTC复合材料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具有工艺简单易行的优点,但此专利技术受制于热固性树脂膨胀系数较小,没有明显相转变的限制,不能得到PTC特性明显的产品,并且仅能以镍粉为导电粒子,适用范围窄,且在混炼过程中需要加温,在工业化中仍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电阻低、适用范围广、PTC强度高的高分子PTC复合材料及由所述材料制作高分子PTC芯片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分子PTC复合材料,由热固性树脂、固化剂、高分子填料、金属导电粒子及其它助剂按如下质量百分比组成:
上述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所述热固性树脂为环氧树脂;所述固化剂选自酸酐类固化剂、脂肪族胺类固化剂、脂肪族酰胺类固化剂、芳香族叔胺类固化剂、硼胺类固化剂、双氰胺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物;所述高分子填料为结晶或半结晶性高分子聚合物;所述其它助剂选自固化促进剂、阻燃剂、增容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氧树脂的环氧值0.30~0.6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或双氰胺类固化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高分子填料选自结晶或半结晶性的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及尼龙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物。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高分子填料为聚乙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高分子填料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5%~1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导电粒子选自镍粉、银粉及不锈钢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导电粒子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60%~9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其它助剂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1%~5%。
一种由所述高分子PTC复合材料制作高分子PTC 芯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室温下,将所述热固性树脂、固化剂、高分子填料、金属导电粒子和其它助剂按配比放入容器中,机械搅拌5~10分钟,然后利用三辊机研磨1~3次,制得混合均匀的浆料;将所述浆料涂覆于一层金属箔电极表面,然后再覆盖上另一层金属箔电极;在平板硫化机上热压固化成型,制得高分子PTC复合材料板材;切割成高分子PTC芯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体如下显著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72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