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6605.2 | 申请日: | 2012-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9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徐世法;索智;季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6/26 | 分类号: | C04B2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放 复合 相变 改性沥青 混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排放型SBS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属道路铺面材料及其加工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不断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7.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沥青路面因其行车平稳、舒适、噪音低、养护维修方便等优点被广泛采用到各等级的道路工程中,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
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不过,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起步晚,技术力量储备较少,经济基础较差,以及我国的气候和交通荷载条件恶劣,车辆超载严重,优质的道路石油沥青等原材料缺乏等原因,铺筑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还存在种种问题,一些路段的建设水平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通车不久就发生了车辙、开裂、泛油、坑槽等早期损坏现象,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维修。不仅对交通造成了很大影响,在经济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SBS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外观为白色爆米花状,质轻多空,在基质沥青中加入一定比例的SBS改性剂,通过剪切、搅拌等方法使SBS均匀地分散于沥青中,形成SBS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的特点是1)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抗低温能力;2)具有优良的抗老化、抗疲劳能力3)粘结能力特别强,能够显著提高路面抗高温车辙和低温开裂能力,能明显改善路面遇水后的抗拉能力,并极大地改善了路面的水稳定性,从而提高路面耐久性,减少路面病害的过早出现,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然而,由于SBS改性沥青高温粘度较大,为满足路面施工的高压实度标准,使得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摊铺和碾压温度显著提高,拌合温度达到180℃以上。如此高的生产温度必然导致改性沥青短期老化加剧,不仅影响沥青改性效果,同时还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周围环境质量和生产人员的健康。因此,如何能够兼顾SBS改性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改性技术革新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该混合料在不影响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制备复合相变改性颗粒,利用复合相变改性颗粒中的温拌剂成分在90-110℃为液态,可有效降低所述混合料拌合成型阻力及改性沥青粘度,因此,其拌合、成型温度显著降低30-50℃,节约加热原材料的煤炭消耗,减少废气排放;低于90-110℃时,复合相变改性颗粒中的温拌剂成分为固态,使得所述的沥青混合料其路用性能能够达到并优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其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低排放型SBS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包括下列质量配合比的混合物:20%-65%的粗集料、10%-20%的细集料、20%-35%机制砂、0%-10%矿粉,0%-1%纤维、1.5%-10%沥青和0.5%-10%复合相变改性颗粒。复合相变改性颗粒包括下列质量配合比的混合物:SBS80-95%,温拌剂5-20%。其中,温拌剂为硬脂酸、和石蜡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一种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复合相变改性颗粒的制备:①按SBS80-95%,温拌剂5-20%的质量比选取材料;②将升温至90-110℃的SBS改性颗粒与温 拌剂加入到反应器中,通入氮气,压力保持在0.2-1Mpa,搅拌1-2个小时后,缓慢卸载压力,得到复合相变改性颗粒;2)将粗集料、细集料加入到100-130℃的拌合锅中,搅拌30~60s,添加复合相变改性颗粒及机制砂、矿粉、纤维和沥青,再搅拌30~60s,其中粗集料、细集料与填料加入至120~150℃,拌和锅设定温度110~140℃,得到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图
图2是实施例2的低排放型复合相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未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6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