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汽蓄热器的感应加热过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8399.0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0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鹏;王瑞勇;郝维钦;张洪星;李集强;许龙只;班猛飞;秦刚;曲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 |
主分类号: | F22G1/16 | 分类号: | F22G1/16;F22G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150 河南省安***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蓄热器 感应 加热 过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蒸汽蓄热器的感应加热过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不少锅炉,特别是大容量的国产、进口和引进型发电锅炉,在运行中因热偏差太大而而发生过热器超温爆破事故。在电厂中,锅炉中一根管子爆破会造成几百万的经济损失。当蒸汽温度升高到使管壁温度超过管子钢材的容许温度时就会发生超温爆管事故。由于锅炉设计中热偏差的计算准确度不高,所以在电厂和锅炉中过热器的爆管事故是很多的。另外,锅炉热效率低,供汽压力波动大,劳动强度大,不能应急供气。目前,蒸汽过热器一般采用热烟气加热,但烟气过热器存在提温慢、易结垢、设备维护费用大、需要连续操作等缺点。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锅炉热效率低,供气压力波动大,劳动强度大,不能应急供汽;烟气过热器存在提温慢、易结垢、设备维护费用大、需要连续操作。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包括蒸汽蓄热器、进汽开关、连接管道、感应加热过热器,感应加热过热器包括集汽盘、感应加热管、隔热层、过热器外壁、温度控制器、线圈、分汽盘;感应加热过热器通过连接管道与蒸汽蓄热器接通,连接管道上设有进汽开关。
所述的过热器外壁安装有温度控制器,内侧设有隔热层。
所述的线圈呈螺旋状紧密缠绕在隔热层外壁。
所述的所有感应加热管等同,且均匀竖直分布在隔热层腔内。
所述的感应加热管上端通过集汽盘与出汽管接通,下端通过分汽盘与进汽管接通。
所述的温度控制器包括红外测温仪和变频装置等。
有益效果:
1、采用蒸汽蓄热器,提高了热效率,保持供气压力稳定,节省劳动力,可以应急供汽;
2、采用感应加热过热装置,加热速度快,效率高,能耗小,加热温度易于控制,防止过烧;
3、采用非接触式加热方式,在加热过程中不宜掺入杂质,易于实现加热工程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感应加热器部分横向剖视图
图中:1.蒸汽蓄热器 2.蒸汽蓄热器出汽口 3.温度表 4.出汽管 5.过热器出汽口 6.压力表 7.感应加热过热器 8.集汽盘 9.感应加热管 10.隔热层 11.过热器外壁 12. 温度控制器 13.线圈 14.分汽盘 15.进汽管 16.过热器进汽口 17.进汽开关 18.连接管道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蒸汽蓄热器的感应加热过热装置包括蒸汽蓄热器1,蒸汽蓄热器出汽口2,温度表3,出汽管4,过热器出汽口5,压力表6,感应加热过热器7,集汽盘8,感应加热管9,热层10,过热器外壁11,温度控制器12,线圈13,分汽盘14,进汽管15,过热器进汽口16,进汽开关17,连接管道18 。感应加热过热器7通过连接管道18与蒸汽蓄热器1接通,连接管道18上设有进汽开关17,感应加热过热器7上设有温度表3和压力表6。
所述的过热器外壁11安装有温度控制器12,内侧设有隔热层10。
所述的线圈13呈螺旋状紧密缠绕在隔热层10外壁。
所述的所有感应加热管9等同且均匀竖直分布在隔热层10腔内。
所述的感应加热管9上端通过集汽盘8与出汽管4接通,下端通过分汽盘14与进汽管15接通。
所述的温度控制器12包括红外测温仪和变频装置等。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锅炉产生的蒸汽储存到蒸汽蓄热器1中,饱和蒸汽经过蒸汽蓄热器出汽口2进入连接管道18,再经过过热器进汽口16进入进汽管15,然后通过分汽盘14使饱和水蒸汽分散的进入各个感应加热管9中进行加热,加热过的过热蒸汽通过使集汽盘8聚集后,进入出汽管4通过过热器出汽口5进入外部管道,最后通入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控制器12中的红外测温仪可对过热蒸汽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变频装置调节频率来改变温度。感应加热提温降温迅速,易于控制,防止过烧而引起爆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未经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83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模块化角度调制机构
- 下一篇:节能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