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视窗浏览方法及浏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75229.7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7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范跃伟;周猛;向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84 | 分类号: | G06F3/0484;G06F3/0481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杨波 |
地址: | 518044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窗 浏览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窗浏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视窗浏览方法及浏览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屏幕尺寸、技术实现等硬件和软件的限制,现有的移动终端,例如iPad、aPad、笔记本、平板电脑、POS(point of sale,销售终端)机、车载电脑等终端上的浏览器所提供的窗口浏览方法,普遍为可视化的陈列式多标签(tab)切换的窗口浏览方式,如图1所示,即新建一个窗口的时候,以一个可视化的标签,如图1的标签101、103及105直接陈列出来,排布在浏览器界面上,用户可对标签101、103及105直接进行选择、打开、关闭等操作。
但是,在同一时间,移动终端浏览器仅能展示一个窗口,用户也只能对当前正在浏览的一个窗口进行相关的浏览操作。由此,现有的窗口浏览方法无法满足用户同时管理多个窗口、同时对多个窗口进行相关浏览操作的需求。比如:无法满足用户在一个窗口播放视频,在另外窗口同时浏览网页的需求,从而使得用户使用极其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多视窗浏览方法及浏览装置,以克服现有视窗浏览技术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视窗浏览方法,其包括步骤:根据选择添加到多视窗浏览界面中的目标对象而发出相应的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接收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并判断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的数量是否达到预定值;以及当上述判断为是时,则启动多视窗浏览界面,并在多视窗浏览界面上同时显示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视窗浏览装置,其包括:控制单元、判断单元以及显示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用于根据选择添加到多视窗浏览界面中的目标对象而发出相应的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判断单元,用于接收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并判断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的数量是否达到预定值;显示单元,在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的数量达到预定值时,启动多视窗浏览界面,并在多视窗浏览界面上同时显示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通过在选择的目标对象的数量达到预定值时,则启动多视窗浏览界面并在多视窗浏览界面上同时显示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这样,可以满足用户同时管理多个浏览窗口、同时对多个窗口进行相关浏览操作的需求。比如:用户可以在一个窗口播放视频,在另外窗口同时浏览网页,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多标签切换窗口的浏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视窗浏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目标网页进行选择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视窗浏览界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视窗浏览装置的主要架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多视窗浏览方法及浏览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视窗浏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目标网页进行选择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视窗浏览界面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视窗浏览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S200-S203:
步骤S200,根据选择添加到多视窗浏览界面中的目标对象而发出相应的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
步骤S201,接收目标对象选择控制指令,并判断选择添加的目标对象的数量是否达到预定值,若判断为是,则进行步骤S203,若判断为否,则继续进行步骤S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5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