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阻尼降噪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8392.0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8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徐丰辰;李洪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丰辰;李洪林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5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阻尼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降噪方法,尤其涉及通过合理利用阻尼对车辆进行降噪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车内噪声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行驶中的风燥,其二是路面因素经轮胎到乘员舱的传递,其三是由发动机的激励引发车身振动。其中,风燥与路面是外界因素造成,就车身自身因素来说,发动机激励车身振动引发的噪声,是最主要的噪声源,也是治理的重点。既是振动引发的噪声,控制振动就是工作的重点,目前行业内的做法是在车身板件上附加阻尼,来控制振动。车身有很多板件,在什么地方附加阻尼,附加到什么程度,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技术,只是在尽量多的板件上附加阻尼,在“多加肯定不会错”的理念下,无序的附加阻尼,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车身的自身重量,也很难提高性能。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提高阻尼附加针对性和准确性的车辆降噪方法,提高降噪效果,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新的车辆阻尼降噪方法,减少了附加阻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阻尼降噪方法,包括以下操作:(1)将车辆车身与用来模拟车辆发动机振动的机械激振器连接;(2)在车身各板件上安装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记录下各板件的振动信号;以及(3)至少基于所述振动信号来确定需要附加阻尼的板件。
本发明的降噪方法应用于车辆车身的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诊断出车身的振动噪声特性,可及时发现车身在振动噪声方面的设计缺陷,把高于设计要求的噪声控制在发生前,与此同时形成各板件附加阻尼的设计方案,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降噪的效果,也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降噪方法的工作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降噪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是发动机的工作振动激励了车身板件,板件辐射了噪声,经车身空腔传递到乘员的耳朵,于是便产生了噪声,目前较高档的车辆最大噪声小于70分贝,中低档车辆75分贝左右,车内噪声是车身所有板件在发动机激励下辐射噪声的叠加,各板件由于所处的位置、形状、焊接工艺的原因,其辐射噪声的能量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我们一个房间里有好多人在讲话,但嗓音的高低是不一样的,对总噪声的贡献也就不一样,我们要控制的是那些辐射能力高的板件,也就是讲话嗓音高的。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阻尼降噪方法,包括以下操作:(1)将车辆车身与用来模拟车辆发动机振动的机械激振器连接;(2)在车身各板件上安装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记录下各板件的振动信号;以及(3)至少基于所述振动信号来确定需要附加阻尼的板件。需要理解的是,尽管以编号的方式表示本发明方法所述的操作,但是并不表示该方法按照标号所述的顺序进行。图2示出了本发明降噪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降噪方法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车辆车身1采用柔性部件悬挂起来,其通过硬连杆2与一个机械激振器3连接,所述机械激振器3用来模拟车辆发动机的振动。所述机械激振器3优选连接在车身外部。在车身各板件上安装振动传感器5,由振动传感器5记录下各个板件的振动信号。当机械激振器3工作时,其发出的振动信号由硬连杆2传递到车身1,车身1发生振动,振动传感器5记录下各板件产生的振动信号。
根据振动传感器记录的各板件的振动信号,对振动信号的强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板件附加阻尼。所述振动信号的强度越大,则所附加的阻尼的阻尼系数越大。这样,通过减轻那些振动强烈的板件的振动,降低了振动引发的噪声,提高了附加阻尼的针对性。
本发明所述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车辆的乘员舱内设置声压计,用于记录所述车辆的各板件辐射的噪声信号,从而进一步基于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与所述振动信号的强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需要附加阻尼的板件。优选利用计算机来比较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曲线与所述振动信号的强度曲线,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丰辰;李洪林,未经徐丰辰;李洪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83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语音处理系统
- 下一篇:高楼或山之间悬挂软网巨幅发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