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多路本安电源输入实现高带载能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5822.3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9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辉;林引;鲁远祥;张金豪;郭江涛;汤朝明;赵光绪;张加易;贺奎;田维明;何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M7/04 | 分类号: | H02M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王海权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电源 输入 实现 高带载 能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多路本安电源输入实现高带载能力的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本安电源的场所。
背景技术
目前本安电源设计受安全技术要求限制,输出电压电流被严格限制,功率一般都在30W以下,因此,本安设备供电大都是由一路本安电源单独供电或者是一路本安电源给几个本安设备供电,本安电源在远距离传输后大多功耗损失在传输线路上,无法为本安负载设备提供足够的功率,从而对较大功率本安设备无法实现远距离的供电,同时,安全技术要求不允许多路电源并联增大功率对本安设备供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多路本安电源输入实现高带载能力的方法。利用多路本安电源为一个本安设备供电,可在保证电路本安特性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功率不足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集成多路本安电源输入实现高带载能力的方法,是将多路本安电源的输入分别联接至与之一一对应的隔离电源模块,经隔离电源模块处理后输出至均流电路,经均流后输出至电流电压限制电路,形成大功率的本安电源输出。
进一步,所述隔离模块、均流电路、电流电压限制电路采用环氧树脂浇封成一体。
进一步,所述隔离电源输入输出端能够承受500VAC的工频耐压,漏电流不大于5mA。通过隔离电源模块的这一特性,保证GB3836.4中对不同本安电路间隔离耐压的要求。
进一步,所述均流电路包括隔离电源模块自身设置的均流电路或者在电源模块电路外采取的均流措施,保证电源模块在工作时能够均衡的承担负载,避免某一路电源承担过大负载,超出其承受能力。
进一步,所述电流电压限制电路包括实现电路本质安全输出的电压限制电路和电流限制电路,通过电压限制电路和电流限制电路对输出功率的控制,保证电源输出的本质安全特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将多路本安电源输入进行一系列处理,最终形成大功率的本安电源输出,从而提高其带载能力,有效解决了远距离传输后无法安全提供足够功率的问题,其性能可靠,应用广泛。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附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集成多路本安电源输入实现高带载能力的方法,是将多路本安电源的输入分别联接至与之一一对应的隔离电源模块,经隔离电源模块处理后输出至均流电路,经均流后输出至电流电压限制电路,形成大功率的本安电源输出。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隔离模块、均流电路、电流电压限制电路采用环氧树脂浇封成一体。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其安全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发明中的隔离电源模块采用以下电路结构:电源模块采用正激式的拓扑结构,利用高频变压器和光耦实现输入输出的隔离,利用集成IC实现PWM控制,以实现电压的变换稳压,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输出端能够承受500VAC的工频耐压,漏电流不大于5mA,通过隔离电源模块的这一特性,保证GB3836.4中对不同本安电路间隔离耐压的要求。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发明中的均流电路采用以下电路结构:在隔离电源模块输出端串接功率电阻,利用电阻压降补偿各电源输出差异,实现模块间的均流。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发明中的电流电压限制电路采用以下电路结构:采用DC-DC电源模块实现电源稳定输出,利用电压基准源和比较器,以及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对电压、电流值进行采样,将信号输入到比较器与基准相比较,输出控制主回路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断,保证电源输出的本质安全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5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人体能量采集系统
- 下一篇:基于通孔封装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