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1552.9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7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荣群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兴吴工程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5/06 | 分类号: | C08L25/06;C08L81/04;C08L31/04;C08K5/12;C08K5/521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苯乙烯 塑料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配方,具体涉及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工业中,这是因为它有良好的透光性所致,可制造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也可制作透明或颜色鲜艳的,诸如灯罩、照明器具等。聚苯乙烯还可制作诸多在高频环境中工作的电气元器件和仪表等。由于聚苯乙烯塑料属于难惰性表面材料,工业中贴合,需要使用专业聚苯乙烯胶水粘接。
聚苯乙烯电绝缘性(尤其高频绝缘性)优良,无色透明,透光率仅次于有机玻璃,着色性耐水性,化学稳定性良好,强度一般,但质脆,易产生应力脆裂。
因此,研发一种机械性能高、塑性好、粘结性强的聚苯乙烯塑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性能高、塑性好、光泽好、粘合性强的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包括聚苯乙烯以及添加剂,所述的添加剂为增韧剂、增塑剂、分散剂以及胶粘剂,所述的增韧剂为液体聚硫橡胶,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散剂为三乙基己基磷酸,粘胶剂为聚乙酸乙烯酯。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聚苯乙烯占67%-78%,液体聚硫橡胶占13%-1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占3.3%-5.8%,三乙基己基磷酸占3.1%-5.7%,聚乙酸乙烯酯占2.6%-4.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为聚苯乙烯占72%,液体聚硫橡胶占1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占4.6%,三乙基己基磷酸占3.5%,聚乙酸乙烯酯占3.9%。
本发明所述为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在聚苯乙烯塑料中添加增韧剂,可以使聚苯乙烯塑料变得柔韧不易断裂,增加聚苯乙烯塑料的机械强度,另外,增塑剂、分散剂可以增加聚苯乙烯塑料的塑性和光泽,胶粘剂可以提高聚苯乙烯塑料的粘性,使之方便与其他产品粘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所述为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包括聚苯乙烯以及添加剂,所述的添加剂为增韧剂、增塑剂、分散剂以及胶粘剂,所述的增韧剂为液体聚硫橡胶,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散剂为三乙基己基磷酸,粘胶剂为聚乙酸乙烯酯。
进一步地,所述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聚苯乙烯占67%-78%,液体聚硫橡胶占13%-1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占3.3%-5.8%,三乙基己基磷酸占3.1%-5.7%,聚乙酸乙烯酯占2.6%-4.5%。
进一步地,所述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为聚苯乙烯占72%,液体聚硫橡胶占1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占4.6%,三乙基己基磷酸占3.5%,聚乙酸乙烯酯占3.9%。
增韧剂是可以降低脆性,增大韧性,提高承载强度的一种塑料助剂。
增塑剂是增加聚合物树脂的塑性,提高产品的性能及结构。
分散剂可以调节分子的运动性,达到一个高效率的稳定过程。
胶粘剂可以提高物质表面的粘性,能够方便的将两种物体表面用胶粘剂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所述为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塑料的配方,在聚苯乙烯塑料中添加增韧剂,可以使聚苯乙烯塑料变得柔韧不易断裂,增加聚苯乙烯塑料的机械强度,另外,增塑剂、分散剂可以增加聚苯乙烯塑料的塑性和光泽,胶粘剂可以提高聚苯乙烯塑料的粘性,使之方便与其他产品粘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兴吴工程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兴吴工程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1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