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8003.6 | 申请日: | 2012-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世宏;石强;蔡述澄;谢应涛;何谷峰;方汉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测量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试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继无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之后的一种新型光源。不同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其使用有机薄膜材料作为发光材料,通过化学合成不同的有机材料可以使得器件得到不同颜色的出射光。其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面发光器件,可以在不使用任何外加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大面积均匀发光。再次,其具有轻薄、可柔性化的特点。该技术可以用于军事、医疗、工程、娱乐和教育等众多领域,成为当前世界上照明显示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制作于玻璃、塑料片、钢片等基板上,其中以玻璃基板最为常用。器件结构通常是在阳级和阴极之间夹有两层或多层有机材料,其中阳极或阴极中至少有一个可以透过可见光。当在器件阳极和阴极上加上电源之后,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器件中,并最终复合发光。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过程中,对器件特性进行测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研究项目。通过分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性,可以研究器件的工作机理,对比器件性能的优劣,对器件进行优化研究。由于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制作于基板上,和普通测试设备的接口不兼容,需要设计特定夹具,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和测试设备的接口进行连接,因此,设计简单实用的夹具对于研究和工业生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简易实用的夹具,用于固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将其电极引出到通用印刷电路板上,便于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性进行测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时来固定器件的夹具。该夹具在固定器件的同时,能将器件的电极引出到通用印刷电路板上,便于后续器件的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弹簧针和两片有机材质框架;所述弹簧针垂直焊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两片有机材质框架以可拆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两片有机材质框架相互平行。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测试接口和安装所述弹簧针的焊接孔。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弹簧针为全金属材质,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电极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相互连接。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弹簧针的直径小于2mm,长度小于2cm;所述弹簧针头部接触点为圆弧形、针形或梅花形。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可拆固定连接是螺丝杆连接、强力磁铁连接或铁夹连接。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两片有机材质框架,第一片有机材质框架,其内框大小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外形尺寸相同,以便将器件嵌入框架之内;第二片有机材质框架内部孔洞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尺寸小,以便压住器件,且不能遮盖住器件的发光面。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量夹具,其中,所述两片有机材质框架的材质为塑料,其厚度小于5mm。
本发明为测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固定夹具,能够简化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夹具各部分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印刷电路板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本发明的夹具用来固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主要由印刷电路板、弹簧针和两片有机塑料玻璃框架组合使用而成。弹簧针垂直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第一片有机塑料玻璃框架平行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嵌入第一片有机塑料框架中,第二片有机塑料玻璃压在器件上。印刷电路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两片有机塑料玻璃框架可以通过螺丝杆、铁夹或强力磁铁等压和在一起。当将焊接好弹簧针的印刷电路板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极接触,并用有机塑料玻璃固定器件,能将器件的电极和印刷电路上线路进行连接,便于后续将测试设备通过印刷电路板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8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