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加热的车用地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4150.8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8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贺一辉;周强;叶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3/04 | 分类号: | B60N3/04;H05B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用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地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加热的车用地毯。
背景技术
目前,汽油动力汽车的内部取暖主要是靠发动机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和风道进行控制和传送到座舱内,只要发动机运转就有热能产生。
然而,电动车上没有发动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取暖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使用电池对散热片进行加热,需要消耗的电能很大,并且热能损失很大,无法长时间实现取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用于电动车、能耗少、加热速度快的车用地毯。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加热的车用地毯,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毯面层、隔音层和吸音层,所述毯面层进一步包括基布和均匀间隔排列在所述基布上的多行簇绒,在所述基布内、所述簇绒的间隔处织入加热丝,多行所述加热丝相互串联后与车身上的电源和开关电性连接。
优选地,每根所述加热丝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所述加热丝通过与所述加热丝相互垂直的连接电线进行连接。
优选地,每根所述加热丝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所述加热丝热熔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音层内设有与所述加热丝并联的恒温控制器,所述恒温控制器包括相互并联的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值,并将环境温度值的数据传递给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环境温度值,与用户选定的设定温度值进行对比,当环境温度值低于设定温度值后,接通所述电源,所述加热丝开始加热;当环境温度值等于或高于设定温度值时,断开所述电源,所述加热丝停止加热。
优选地,所述开关包括至少两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不同的设定温度值。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敏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加热丝为碳纤维加热线、硅胶加热线、铜丝、银丝或铜银合金加热线。
优选地,所述基布由绝缘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基布上涂覆有绝缘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在地毯的基布内植入与电源连接的加热丝,通电后加热丝对地毯进行加热,通过地毯直接将热量传递给用户,解决了电动车的取暖问题,避免了利用空气传递热量所产生的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加热的车用地毯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丝串联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加热的车用地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加热的车用地毯安装到车厢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毯面层 2——隔音层 3——吸音层
4——电源 5——开关 11——基布
12——簇绒 13——加热丝 14——连接电线
31——温度传感器 32——温度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可加热的车用地毯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毯面层1、隔音层2和吸音层3,毯面层1进一步包括基布11和均匀间隔排列在基布11上的多行簇绒12,在基布11内、簇绒12的间隔处织入加热丝13,多行加热丝13相互串联后与车身上的电源4和开关5电性连接。在纺织基布11的同时,将加热丝13织入到基布11中。为了防止织簇绒12时,簇绒针将加热丝13刺破或挑断,加热丝13织入相邻两行簇绒12之间的位置。当然,根据需要热量大小的不同,加热丝13也可以呈间隔两行或两行以上的簇绒12进行排布。加热丝13的粗细也可以进行调整。
由于在地毯的基布11内植入加热丝13,通电后加热丝13对基布11和簇绒12进行加热,通过基布11和簇绒12直接将热量传递给用户,解决了电动车的取暖问题,避免了利用空气传递热量所产生的热量损失。隔音层2采用硬质材料,主要是起到帮助地毯保持成型形状,同时其较硬的材料对噪声有一定的隔绝作用。吸音层3主要能为用户在踩踏地毯时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柔软的脚感,同时有吸收噪声的作用。
地毯在铺设之前,毯面层1中只有多行相互平行排布的加热丝13,加热丝13之间还没有串联。地毯铺设到车厢内时,毯面层1、隔音层2和吸音层3根据实际车上需要进行开孔和切边。切割完成后,在毯面层1的边缘处对多行加热丝13进行串联,最后与其他电子部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41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