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专用工装的车轮找中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6425.3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辉;滕万秀;王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 工装 车轮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用于滚动试验台上,采用吊线而无专用工装来检测车辆车轮是否与轨道轮对中的方法。传统方法要么是由有经验的试验人员通过眼睛观察,凭经验来判断,再通过试验来验证,若试验结果与掌握的一般规律吻合,则不需调整试验车辆车轮位置,反之亦然;要么用专用工装来检测,虽然使用方便、效率高,但专用工装制作要求高。该检测方法成功解决了试验台上车辆车轮与轨道轮之间的对中问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准确的特点。
背景技术
车辆在滚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时,为了确保车辆的试验性能不失真,应满足车辆车轮与轨道轮的对中要求。该方法使用时先让轨道轮上的中心线与水平基准面垂直(或与吊线重合);再以轨道轮中心线为基准,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位置,直到此差值满足精度要求。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由试验人员通过眼睛观察,凭经验来判断,再通过试验来验证,若试验结果与掌握的一般规律吻合,则不需调整试验车辆车轮位置,反之亦然,这样既不科学,又不方便:一、依赖试验人员的经验;二、不能准确把握调节量的大小;三、通过试验结果来调整车辆车轮与轨道轮对中的位置精度,既费时又费力;要么用专用工装来检测,虽然使用方便、效率高,但专用工装制作要求高,比较适合于试验次数多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快速、准确、方便地判断是否要滚动试验车辆车轮的位置及移动量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简便、方便、准确的测量方法,它既有效克服传统的凭经验判断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试验车辆车轮位置调整的效率和精度,又能有效避免制造专用工装,尤其适应试验不很频繁的情况。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先使轨道轮上的中心线与水平基准面垂直(或与吊线重合);2.再以轨道轮中心线为基准,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3.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位置,直到此差值满足精度要求。使用方法:在试验车辆车轮未落在轨道轮上之前,先将试验台轨道轮距离位置调整到位;其次慢慢转动轨道轮,使轨道轮中心线与水平基准面垂直(或与吊线重合);然后将两端带线坠的吊线基本对称地置于轨道轮上方试验车辆轮对的轴颈上,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最后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位置,直到此差值满足精度要求才将试验车辆车轮落在轨道轮上。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1、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专利能保证试验车辆车轮位置一次调整到位;2、使用方便、使用操作简单:不用专门工装,仅仅只用吊线和直尺;3、大大提高了调整精度:通过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并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位置。
随试验车辆轴距及定距的变化,试验台轨道轮及试验车辆车轮的位置都要发生改变,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都要求两个轮子的中心线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重合。几乎每次试验都要进行这项调整工作,采用该车轮找中方法能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大大提高位置调整的精度及工作效率,又能避免制造专用工装。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专利的示意图。
附图中:1.试验车车轮,2.试验车轴颈,3.两端带线坠的吊线,4.轨道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吊线3的两端带线坠,试验车轴颈2是车轴上的一部分,其加工精度很高。
具体实施方式:在试验车辆车轮1未落在轨道轮4上之前,先将试验台轨道轮4的距离位置调整到位;其次慢慢转动轨道轮4,使轨道轮中心线与水平基准面垂直(或与吊线重合);然后将两端带线坠的吊线3基本对称地置于轨道轮上方试验车辆轮对的轴颈2上;再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a和b;最后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a和b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1的位置,直到此差值满足精度要求才将试验车辆车轮1落在轨道轮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64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拉伸薄膜捆绑式横向拉伸方法与装置
- 下一篇:地下水采空区补水给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