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门压力逻辑控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5205.0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7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黄长发;李飞龙;唐生霞;梁同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航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E05F15/02 | 分类号: | E05F15/02;F15B1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逻辑 控制 机构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特种车辆装备技术领域的控制机构及方法,具体是一种尾门压力逻辑控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真空吸排车的尾门按照要求需要按照顺序执行多个动作,并且每一个动作均必须执行到位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现有的动作执行机构一般采用油缸运动控制系统实现,通过多个油缸顺序动作且必须行程到位后方可进行下一级的动作。尾门动作控制对顺序动作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一个执行动作没有完成,进行下一执行动作将严重破坏尾门结构,采用电器控制控制成本高,分离控制方式工作效率低,需人为观测,一旦出现误动作导致严重后果。
常见的解决方案为,单个顺序动作由单个控制阀控制,在一个顺序动作到位后通过行程到位检测,获取到位信号后执行下一动作。解决方案,一方面设计制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电气故障发生时,因前一顺序动作尚未完成便执行下一动作可能导致结构体损坏。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407059,公开日2010-02-17,记载了一种单向顺序阀及使用该单向顺序阀的支架液压顺序控制系统,该单向顺序阀包括进液开启装置、回液开启装置和阀体,进液开启装置与回液开启装置通过螺纹与阀体相连,阀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开启装置由调压丝堵、螺套、大弹簧、活塞、进液阀芯、小弹簧、导向套、进液阀座顺序安装构成,回液开启装置由端导套、小弹簧、回液阀芯,回液阀座顺序安装构成。但该技术中的支架液压顺序控制系统使用单向顺序阀控制支架千斤顶或阀的顺序动作,属于压力顺序控制,无双向控制。
进一步检索发现,美国专利号US6,382,075,记载了一种液压缸制动系统,该技术通过连接于缸体和钢杆的液体阻断机制实现阻断流向缸体内腔的流体。通过设置于第二顶端及钢杆端之间的液压差分泵结构连带控制顶端内腔和钢杆末端腔体的压力。但该技术单个电磁阀必须控制两个执行动作,且为一个伸一个缩同时进行,在变化负载时还是会出现交替工作,在较大负载差距时进行单个顺序动作。
综上所述,现有电器控制解决方案均需要传感检测才能保证动作顺序进行。单个顺序动作由单个控制阀控制,在一个顺序动作到位后通过行程到位检测,获取到位信号后执行下一动作。解决方案,一方面设计制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电气故障发生时,因前一顺序动作尚未完成便执行下一动作可能导致结构体损坏。例如在真空吸排车尾门顺序动作系统中,如因尾门锁缸不能全部开启便将尾门提升油缸执行动作,将致使尾门损坏变形。同样在尾门下方尚未到位便进行尾门锁缸动作可能导致尾门锁无法插手入尾门锁销,严重是导致尾门变形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尾门压力逻辑控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针对现有应用需求,通过压力反馈(非外置传感)进行执行动作控制,能保证动作的有效顺序进行,有效提高了尾门动作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且提高了尾门动作的自动化程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门压力逻辑控制机构,包括:分别与若干组尾门油缸和尾门锁缸的冲程起始端和末端相连接并采集缸体启闭到位信号的双向压控模块和反馈锁定模块,反馈锁定模块和双向压控模块依次连接至电磁换向阀并输出逻辑判断信号,反馈锁定模块的反馈端与电磁换向阀的输出端相连并输出互锁信号。
所述的双向压控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若干组设置于尾门油缸冲程末端的感应器以及反馈锁定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双向压控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若干组设置于尾门锁缸冲程起始端的感应器以及反馈锁定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反馈锁定模块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若干组设置于尾门油缸冲程起始端的感应器以及设置于尾门锁缸冲程末端的感应器相连。
所述的双向压控模块包括:两个单向液压控制单元,其中:第一单向液压控制单元和第二单向液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作为双向压控模块的第一和第二输入端,第一单向液压控制单元和第二单向液压控制单元的两个第一输出端分别作为双向压控模块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端,第一单向液压控制单元和第二单向液压控制单元的两个第二输出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航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未经南京中航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5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百合酱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天然坚木丹宁瓦楞纸箱渗透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