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3075.7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5/00 | 分类号: | B60D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安纪平 |
地址: | 215211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接 系统 吊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铰接式客车铰接系统中对铰接棚的悬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铰接式客车由于载客量大、车厢面积利用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外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如图1所示,铰接式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91、92,连接前后车厢的铰接棚93和底盘铰接系统组成,底盘铰接系统1一般由前架、后架和转盘轴承组成,其中铰接棚93一般由帆布等软织物缝制成型。为了保证铰接棚93不会因为重量过重而下垂,铰接棚一般设置成两个折棚,即前折棚94和后折棚95,中间用龙门框96连接;且为了安装方便,一般将龙门框96设计成底部敞开式框形结构,通过底连接梁97将龙门框底部连接,然后再通过设置吊架装置对底连接梁进行悬吊,进而保证铰接棚93不会下垂。
而车辆在行驶中,铰接棚会随着车辆转弯、颠簸而作拉伸、压缩、摆动、颠覆等运动,这就要求龙门框不仅要随铰接棚转动而转动,还要具有一定的摆动自由度,否则会造成连接在龙门框两侧的铰接棚拉伸而损坏,现有技术中虽然也公开了一些龙门框随着吊架而运动的设计,但是结构复杂,运动效果较差,吊架装置不可靠或仍会引起铰接棚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以避免铰接车在行驶过程中因吊架与龙门框无法自由转动或摆动而对铰接棚造成损坏,且该吊架装置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所述吊架装置包括固定座、关节轴承和吊架,所述固定座固设在铰接系统上,所述关节轴承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内,所述吊架穿过所述关节轴承和所述固定座,且所述吊架与所述关节轴承形成相对于固定座活动的活动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关节轴承为角接触关节轴承,其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具有相互转动配合的外凸球面和内凹球面。
所述关节轴承内圈的外凸球面和外圈的内凹球面间形成自润滑的转动配合。
所述关节轴承的内圈和外圈分别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外圈的外表面贴合在所述固定座的内壁,所述吊架穿过所述内圈的内表面。
所述吊架包括吊架本体,自吊架本体延伸形成的吊架杆和连接脚,所述吊架杆内设置螺纹孔。
所述吊架杆穿过所述关节轴承内圈的内表面。
所述吊架杆上端面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的下端面抵靠于所述吊架杆和关节轴承内圈的上端面,所述垫片和所述吊架杆通过第二紧固件相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座呈上下开口的环状结构,包括连接部,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上端开口的周向向内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卡设有卡簧,所述卡簧与所述关节轴承之间设置有垫圈。
所述固定座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铰接系统上。
所述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以及转动连接前架和后架的转盘轴承,所述后架上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揭示的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由于关节轴承和吊架组成的活动组件可相对于固定座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自动活动,使得与吊架相连接的龙门框也因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的自由活动,这样使得吊架不仅可以对龙门框起到悬吊作用,而且使得龙门框随着铰接棚的运动而自由活动及小幅摆动,进而使得铰接棚不易被拉损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铰接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吊架装置装设于铰接系统和龙门框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铰接系统用吊架装置的铰接系统图
图4是本发明吊架装置装设于铰接系统的前后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吊架装置中吊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结合图2至图6所示,使用本发明吊架装置8的铰接系统1包括前架11、后架12和转盘轴承13,所述前架11和后架12通过转盘轴承13相互转动连接,所述后架12上设置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设有安装孔15。所述铰接系统设置在铰接式客车的铰接棚93(可参见图1示)的下部,铰接棚93一般由与前端车厢相接的前折棚94和与后端车厢相接的后折棚95两部分组成,前折棚和后折棚中间用龙门框9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30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