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杆作物残膜回收拾膜卸膜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3758.6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8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侯书林;刘英超;霍丽丽;谢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物 回收 拾膜卸膜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型农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杆作物残膜回收拾膜卸膜机构,特别适宜捡拾玉米、高粱等有硬根茬地的残膜回收。
背景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人我国以来,以其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增加作物产量等显著特点,是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产量、缩短作物的生长期、提早作物上市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已在我国许多地方迅速推广。目前,在我国的新疆、山东、山西、黑龙江、甘肃等寒冷、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棉花、玉米、番茄、蔬菜、瓜类、烤烟等40多种农作物,其中以棉花为最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称作为农业中的“白色革命”。
随着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推广,地膜覆盖作物的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每年用量达数万吨。全国铺膜面积超过800万公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膜覆盖种植国家。
覆膜种植技术在带来增产、增效的同时,也产生了地膜污染土地的严重问题。地膜为聚乙烯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200~400年。如果收获后残留于田间的地膜不及时清除,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残留在土壤里的地膜逐年增加,造成了农田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土壤结构、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影响农田的正常作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环境中散布的地膜影响环境,牲畜误食还会伤害牲畜,给城市周围郊区及农村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因此,在地膜覆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如何减轻和消除残膜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了社会日益关注的事情。
已有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MS-2型玉米苗期收膜机,原理为松土铲将垄两侧的压膜土疏松,两个卷膜轮沿垄向前沿地滚动,靠挑膜齿将地膜卷起,切膜刀将膜切开,靠卷膜轮的滚动将膜绕在两侧的卷膜轮上。但该机一方面使膜完全卷在卷膜筒上,卸膜时须用刀从中间将膜切断来卸下膜,卸膜比较繁琐、困难。另一方面收膜轮为没有驱动的随动轮,由于残膜的塑性伸长没有得到补偿而造成收膜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直杆作物残膜回收的拾膜卸膜机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机构由安装在主架上的松土部件、起膜部件、收膜部件、卸膜部件和集膜部件组成。
所述主架由连接在一起的机架和仿形架构成,机架在仿形架的前端;
所述松土部件为松土铲,安装在机架的中部下方位置;
所述收膜部件和卸膜部件按前后位置并列安装在仿形架上,收膜部件位于近机架的一端;收膜部件由收膜滚筒及均匀固定安装在收膜滚筒圆周上的多组挑膜齿组组成,所述卸膜部件由卸膜滚筒及均匀固定安装在卸膜滚筒圆周上的多组卸膜齿组组成;
收膜部件的驱动轴上安装运动同步的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卸膜部件的驱动轴上安装第三传动轮;第一传动轮通过链与牵引机构连接,第二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之间采用链传动;
第一传动轮的转速与牵引机构的前进速度之间满足下式关系:v躯动<πD1n1,式中,v驱动为牵引机构的前进速度,D1为收膜部件的直径,n1为收膜部件的转速;
第二传动轮的转速与第三传动轮的转速之间满足下式关系:,式中,n1为收膜部件的转速,n2为卸膜部件的转速,z1为收膜部件的齿数,z2为卸膜部件的齿数;
所述起膜部件为起膜铲,安装在收膜部件后方、卸膜部件下方的仿形架上;
所述集膜部件为集膜箱,安装在仿形架的后端。
所述挑膜齿组的挑膜齿与卸膜齿组的卸膜齿交错排列。
所述起膜铲弯折的弧度与收膜滚筒的外缘一致,挑膜齿与起膜铲铲头的钢叉交叉放置。
所述集膜箱的入口处设置倾斜光滑的托膜板,保证集膜顺利可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带有挑膜齿且由动力驱动旋转的收膜轮,消除残膜塑性伸长造成残膜松弛脱落现象,提高收膜的可靠性。
(2)为使收起的残膜能够顺利从收膜轮卸下,便于集卸膜,在其收膜轮后加上卸膜轮和集膜箱,其中卸膜轮由收膜轮驱动,以便于将膜从收膜齿上可靠卸下,并及时收集起来,使膜能够充分回收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37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线路板的回流焊接辅助工具及回流焊接方法
- 下一篇:热塔增效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