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剪叉式升降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93132.1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2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徐虹影;刘华峰;刘炳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虹晨液压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06 | 分类号: | B66F7/06;B66F7/28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剪叉式 升降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机,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剪叉式升降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机只包括一个剪叉结构,升降机的升降范围较小,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机的效率较低,在同样载重的情况下,耗能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包括双剪叉结构,升降范围较大,同时效率较高,升降平稳的剪叉式升降机。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剪叉式升降机,所述的升降机包括一底座、一升降装置和一升降平台,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两根第二支撑杆、两根第三支撑杆、两根第四支撑杆、两个第一转轴、两个第二转轴和两个液压装置,所述的两根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柱,所述的两根第三支撑杆之间设置有一第二连接柱,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的中部与所述的第二支撑杆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三支撑杆的中部与所述的第四支撑杆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的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一第一滚轮,所述的第四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的升降平台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三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滚轮。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升降装置还包括四块第一连接板和四块第二连接板,所述的四块第一连接板相互平行布置且与所述的第一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的四块第二连接板相互平行布置且与所述的第二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的液压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的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
因此本发明的剪叉式升降机的优点是,包括双剪叉结构,升降范围较大,同时效率较高,升降平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剪叉式升降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升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升降装置的主视图;
其中:
1、底座;2、升降装置;3、升降平台;
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第三支撑杆;24、第四支撑杆;
25、第一转轴;26、第二转轴;27、液压装置;
221、第一连接柱;222、第一连接板;223、第一滚轮;
231、第二连接柱;232、第二连接板;233、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双剪叉结构,升降范围较大,同时效率较高,升降平稳的剪叉式升降机。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剪叉式升降机,该升降机包括一底座1、一升降装置2和一升降平台3,该升降装置2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21、两根第二支撑杆22、两根第三支撑杆23、两根第四支撑杆24、两个第一转轴25、两个第二转轴26和两个液压装置27,该两根第二支撑杆22之间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柱221,该两根第三支撑杆23之间设置有一第二连接柱231,该第一支撑杆21的中部与该第二支撑杆22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25转动连接,该第三支撑杆23的中部与该第四支撑杆24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26转动连接,该第一支撑杆21的上端与该第四支撑杆24的下端转动连接,该第二支撑杆22的上端与该第三支撑杆23的下端转动连接。
如图1、图2所示,该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与该底座1转动连接,该第二支撑杆22的下端设置有一第一滚轮223,该第四支撑杆24的上端与该升降平台3转动连接,该第三支撑杆23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滚轮233。
如图2所示,该升降装置2还包括四块第一连接板222和四块第二连接板232,该四块第一连接板222相互平行布置且与该第一连接柱221固定连接,该四块第二连接板232相互平行布置且与该第二连接柱231固定连接,该液压装置27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连接板222及该第二连接板232转动连接,通过液压泵驱动该液压装置27调整该第二支撑杆22与该第一支撑杆21的相对角度从而调整升降平台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虹晨液压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虹晨液压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31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