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色纺纱配色的配方筛选与修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3593.2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0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沈加加;陈维国;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4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纱 配色 配方 筛选 修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的辅助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在色纺纱计算机配色时提供配方优选与配方二次修正的方法。
背景技术
色纺纱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近年来,这种混色纺纱加工方式在毛、棉、化纤领域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
在毛纺行业,精、粗纺面料和毛衫的生产基本都采用毛条染色、散毛染色,经过毛条精梳、散毛和毛工序混合配色或并合成色纱等方式,产生多色纤维乃至多组分复合的毛纱,既保证了同批次产品的色泽一致,又可生产出颜色层次感强、手感佳弹性足的高档毛纺织品。
在棉纺行业,国内棉纺色纺企业均采用散棉染色,再配色混合纺纱的流程。目前全国色纺纱线有300万锭左右的生产能力,年产约30万吨,江浙地区已有60多家棉纺企业生产色纺纱线,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逐年上升,其中浙江省色纺纱的能力已占棉纺能力的1/3以上,但生产的品种档次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新产品开发不足,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在化纤行业,采用“原液着色”技术替代后染色工艺,每吨涤纶只需要消耗传统染色10~20%的染料,同时节省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以及染后补色等工序,使着色过程真正做到低能耗、零排放。这种环保生产方式生产的纤维必须通过混色才能满足消费者对各种色彩的需求。
但在色纺纱企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配色准确度低、速度慢和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著名的色彩仪器和软件开发公司Datacolor和X-rite公司具有染料的数字化配色软件,但都不适用于色纺纱的配色。工厂普遍采用人工经验打样,试样的周期很长,从而影响了来样加工的交货时间和针对市场快速变化的产品开发。
虽然色纺纱的计算机配色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一些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Stearns-Noechel模型,Friele模型,Kubelka-Munk理论。而在 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配方太多”、“配方偏差大”这两个主要问题,如何改善并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色纺纱采用计算机配色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筛选配方和配方修正的方法,即在计算机配色给出参考配方中,建立一种符合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特点的快速筛选算法,筛选出最优配方,并且对打样后色差仍然较大的配方,提供一种在现有配方基础上的修正方法,由该方法提供修正方案,实现色纺纱快速打样,提高计算机配色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色纺纱配色的配方筛选与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目标色光谱数据采用全光谱配色算法计算初始配方。
本发明建立的基础是在全光谱配色算法基础上,全光谱配色算法的目的是使得到的光谱反射率与目标色的反射率接近乃至相同,通过色纺纱的全光谱配色算法,获得初始配方。
(2)利用构建的色纺纱配方评估模型进行配方筛选。
在众多初始配方中,采用建立的符合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特点的配方评估模型进行配方筛选,筛选出最优配方。
(3)将筛选出的最优配方进行打样,获得仿样,计算仿样与目标色的色差,满足要求则输出配方,否则进入配方修正。
根据最优配方,进行仿样试制,将制作的仿样经测色后,与目标色进行色差比较,色差达到设定的宽容度要求则输出配方,转入大样生产;如果色差大于设定的宽容度,则转入下一步,进行配方修正。
(4)在原有配方基础上采用构建的色纺纱配方修正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配方后再仿样,直至配方满足要求为止。
由于配色模型偏差,配色工艺不一致,操作人员的差异等,出现一次配色结果不准确是常有的现象,因此在原有配方基础上采用三刺激值配色算法,结合误差评估,建立色纺纱的配方修正模型,进行配方二次修正,直至配方满足要求为止。
上述的配色方法中,其中所述步骤(1)中使用的全光谱配色算法为初始配 方拟合色与目标色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未经嘉兴学院;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35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以及成形体
- 下一篇:双蒸发冷却压力的闭式水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