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2634.6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党庆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党庆风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快速 连续 供热 风干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指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城市污泥的产量与日俱增,污泥的处置和开发利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污泥的干化处理,使污泥加工农肥或作为燃料使用以及焚烧乃至为减少填埋场地等处理方法都成为可能。目前,市场上的污泥干燥机多事采用传统能源加热方式,存在着自动生产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周期耗能高,设备体积大的缺陷,给污泥干燥生产带来诸多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采用了六层组合式传输带装置,可缩小机体和扩展传输通道,配有压碎机和对压细化轮,直接细化污泥颗粒,可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之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包括由进料漏斗、压碎机、第一层传输带、第二层传输带、第三层传输带、第四层传输带、第六层传输带、抽风管道、引风机、加热器、吸潮机、热风管道、接料槽、导流槽、装置机体、对压细化轮、回转滚筒、第五层传输带组成;装置机体上部设置进料漏斗、一侧设置导流槽和接料槽、另一侧设置抽风管道和热风管道与装置机体连接;抽风管道内设置引风机,热风管道设有加热器和吸潮机;装置机体内由上至下设置六层回转滚筒由传输带连接,压碎机设置在第一层传输带一端上部,对压细化轮设置在第二层传输带一端下部。
本发明采用自动化生产可以有效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热风气流始终在装置机体内流动,具有节能、高效、低耗能、连续性生产的优点,有效缩短污泥干燥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附图为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示意图。
图中:1、进料漏斗,2、压碎机,3、第一层传输带,4、第二层传输带,5、第三层传输带,6、第四层传输带,7、第六层传输带,8、抽风管道,9、引风机,10、加热器,11、吸潮机,12、热风管道,13、接料槽,14、导流管,15、装置机体,16、对压细化轮,17、传动轮,18、第五层传输带。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所示,污泥快速干化连续供热风干式干燥装置包括由进料漏斗1、压碎机2、第一层传输带3、第二层传输带4、第三层传输带5、第四层传输带6、第六层传输带7、抽风管道8、引风机9、加热器10、吸潮机11、热风管道12、接料槽13、导流槽14、装置机体15、对压细化轮16、回转滚筒17、第五层传输带18组成;装置机体15上部设置进料漏斗1、一侧设置导流槽14和接料槽13、另一侧设置抽风管道8和热风管道12与装置机体15连接;抽风管道8内设置引风机9,热风管道12设有加热器10和吸潮机11;装置机体15内由上至下设置六层回转滚筒17由传输带(3、4、5、6、7、18)连接,设置在第一层传输带3一端上部,对压细化轮16设置在第二层传输带4一端下部。
运行时,污泥由进料漏斗1进入装置机体15内压碎机2中,压碎后落入第一层传输带3上随着回转滚筒移动,进入第二层传输带后,再落入对压细化轮16中将污泥进一步细化,然后依次移动落入下层传输带中,最后由导流槽14滑出进入接料槽13内;运行中细化污泥在传输带上移动时逐渐洒落形成料幕,由加热器10产生的热风通过热风管道12将高温气流从污泥中穿过,使污泥受热并蒸发出水分,依次由上至下移动后,使污泥水分蒸发变成低水分的松散物料,由导流槽14排出;蒸发的水气由抽风管道8抽出返回热风管道前被吸潮机11排出装置机体15外.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党庆风,未经党庆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26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