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波导光耦合器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8742.6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明;韩枫;李磊;张坤;胡庆杰;蒋庄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132 | 分类号: | G02B6/132;C23C14/35;C23C14/08;C23C14/18;C23C14/5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表面 等离子体 波导 耦合器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光学、集成光电子学、纳米材料、纳米加工、纳米测量、仪器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波导光耦合器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受到衍射效应的限制,光波导中传播的光波不能被限制在小于波长量级的横截面内,从而使得相邻光波导元件之间的最小间隙、光波导元件的最大弯曲角度和最大分布密度都受到了限制。
196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Veselago首次提出了负折射率材料的概念;2001年,Shelby等研制出了负折射率材料,负折射率材料的真实性逐步得到了确认,这为突破光学衍射极限提供了可能。但是把超材料应用到可见光波段,它们要比可见光的波长更小,如果用浸在介质中有限宽度的金属薄膜窄带制成等离子体激元波导,使光沿波导传播,这样金属薄膜就可起到超材料的作用。Bozhevolnyi等对纳米线等离子体光波导进行了研究;2009年,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张翔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纳米线等离子体激光器,在减小激光器物理尺寸的同时,减小了光学模态尺寸,从而突破了衍射极限。
发明内容
研制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果的分光比为50∶50的光耦合器,该光耦合器的波导层由半导体薄膜和金属颗粒共同组成,通过优化波导层结构和几何尺寸,使得光耦合器产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具体如下: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光耦合器的波导层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Si基底上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工艺沉积ZnO薄膜,其后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对薄膜在大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保温后,再通过直流磁控溅射工艺沉积Ag颗粒。
进一步,由溅射时间来控制Ag颗粒的形貌和厚度。
进一步,所述基底为Si基底。
进一步,ZnO薄膜的溅射功率为150W,转速为15r/min,溅射时间为7min,薄膜的厚度为40nm。
进一步,Ag颗粒溅射电流为0.3A,溅射时间为30s。
进一步,所述金属氧化物薄膜为ZnO薄膜。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波导光耦合器,包括基底和波导层,而波导层由半导体薄膜及其上的金属颗粒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半导体Si上制备ZnO薄膜,在此薄膜上溅射Ag颗粒从而形成光耦合器的波导层。通过优化波导结构和几何参数,改善波导的光学性能,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果,从而使光在波导中传播能突破衍射极限。
附图说明
图1(a)为光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光耦合器的光波导截面剖视图。
图2为光波导的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光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光耦合器的光波导剖视图,光波导结构为在基底1上沉积ZnO薄膜2后沉积Ag颗粒3形成。
波导层基底为20mm×20mm的半导体Si(100),将其分别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清洗后,用氮气吹干并烘30分钟;ZnO薄膜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本底真空抽至2×10-5Pa,溅射功率为150W,转速为15r/min,溅射时间为7min,ZnO薄膜的厚度为40nm;Ag颗粒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制备,本底真空抽至2×10-5Pa,溅射电流为0.3A,溅射时间为30s。
图2为光波导的加工工艺流程。首先在20mm×20mm的半导体Si(100)基底上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工艺沉积ZnO薄膜,其后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对ZnO薄膜在大气气氛下进行500℃热处理,保温时间为2h,再通过直流磁控溅射工艺沉积Ag颗粒,由溅射时间来控制Ag颗粒的形貌和厚度。
1)光耦合器的波导层制备
在Si基底1上制备一层ZnO薄膜2,然后在此薄膜上溅射Ag颗粒3,通过研究不同厚度的ZnO薄膜以及Ag颗粒密度和尺度不同的情况下光耦合器的光学性能,从而确定波导层的最佳结构和厚度。
2)光耦合器的制备
为了实现50∶50的分光比,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耦合区长度和耦合区两路光波导之间的距离,最终确定光耦合器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87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电视机顶盒中的射频调制电路
- 下一篇:一种底脚螺钉的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