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6102.1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谢小鹏;吴增彬;王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pm2 颗粒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适用于环保领域,特别适用于尾气中PM2.5颗粒物的清除。
背景技术
现今,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空气中的颗粒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近期,开始对空气中PM2.5颗粒的含量实施检测。PM2.5是指那些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当人吸入空气后,由于这些颗粒物比较小,这些颗粒物可通过鼻腔进入肺部,对人造成危害,故亦称其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主要通过汽车尾气排放产生。
处理汽车颗粒的方式主要有:水洗法,捕捉法等。水洗法是指让汽车尾气通过还有水洗溶剂,达到清除其中颗粒物的作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溶剂更换周期比较短,并且不能完全清除尾气中的小颗粒物。捕捉法是指让尾气通过一个装置,装置中设置了比较多细孔,这些孔可以阻止直径较大的颗粒物通过,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清除直径较小的颗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另一个技术角度出发,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并能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的处理装置。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内胆、支架、电阻丝,尾气入口,尾气出口,所述电阻丝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两端有接线;电阻丝缠绕在内胆外围,可缠绕内胆几圈,电阻丝嵌套固定在支架的凹槽内,电阻丝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
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形状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空心圆柱,壳体的前端是尾气入口,壳体后端是尾气出口,中间部分安装内胆;壳体的中间部分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孔的位置均位于所述空心圆柱的同一条母线上,孔的大小满足让电阻丝两端的接线通过,接线穿过小孔与外接电源相连,外接电源给电阻丝提供电能。
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内胆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中间部分为圆柱状,内胆前端有一通孔,中间空心圆柱的中部开三个通孔,前端的通孔和中间空心圆柱的三个通孔彼此相通。
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尾气入口正对内胆前端的通孔,尾气入口的大于(优选略大于)内胆前端通孔大小,位于内胆外壁的支架使得内胆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支架形状呈倒‘7’字形状,共有三对,均匀分布在内胆圆周上,每一对支架位于中间空心圆柱外壁的同一母线上。
本发明采用高温加热尾气的方式,尾气进入后,装置可瞬间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本发明采用螺旋形电阻丝作为加热介质,电阻丝温度可达到千度以上,同时电阻丝热电转换时间短,效率高,本发明采用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方式实现,利用电能通过电阻丝,形成回路,在电阻丝上电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温,达到迅速烧除PM2.5颗粒物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专利和现有技术的原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此技术采用了燃烧的概念,在通道处设置高温区,使得尾气通过时,PM2.5颗粒被迅速烧除;
2、该专利在内胆中设置三条通孔,采用流动力学的原理,减少了该装置对尾气排放的压力的影响;
3.本发明采用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方式实现,利用电能通过电阻丝,形成回路,在电阻丝上电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温,达到迅速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目的。
4.本发明采用高电阻的电阻丝,并且将其形状做成螺旋状,增大了高温区的面积同时,也利于对高温区域进行保温。
5.本发明结构简单、减少了工艺要求、成本低廉、易于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内胆2、支架3、电阻丝4,尾气入口5,尾气出口6,所述电阻丝4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两端有接线;电阻丝4缠绕在内胆外围,可缠绕内胆几圈,电阻丝4嵌套固定在支架3的凹槽内,电阻丝4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61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