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构形浮空飞行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62876.7 申请日: 2012-05-23
公开(公告)号: CN102673771A 公开(公告)日: 2012-09-19
发明(设计)人: 陈务军;陈宇峰;周平方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主分类号: B64B1/58 分类号: B64B1/58
代理公司: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代理人: 郑立
地址: 20024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可变 构形 飞行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可变构形浮空飞行器,它是一种可应用于临近空间、平流层的通讯、侦查、对地观测、预警等的综合平台,属于浮空飞行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浮空飞行器是利用轻于空气(Lighter-Than-Air,LTA)原理,具有动力控制、可操纵机动的飞行器。1783年11月21日,法国人最早发明了热气球,这是最早的浮空器。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德在椭圆形的气球下吊装了一台3马力蒸气发动机和螺旋桨,制成了第一艘软式飞艇。1898年,德国的齐柏林伯爵首次设计和制造出了硬式飞艇LZ-1号,这种飞艇使用骨架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1937年德国齐伯林公司的“兴登堡号”飞艇飞抵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特上空起火失事后,飞艇暂时退出了“黄金时代”。

但随精细化工技术发展,新型高强复合织物膜材、薄膜、固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进展,新的军民用途需求,在1980年后,新型飞艇被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和作为战略研发,各国竞相研制临近空间飞艇(平流层飞艇)或者临近空间浮空飞行器平台。基于常规软式飞艇原理的浮空飞行器平台是目前主要研究平台之一,外气囊内有巨大空气副气囊(84~92%外气囊容积),通过鼓风机、阀门和压力控制系统,由鼓风机向副气囊内鼓风或由阀门排气,使副气囊内空气的增加和减少,从而实现降落和升空,但这个上升下降过程方法消耗能量大、配套系统设备重,是目前研究难以克服瓶颈之一。高空零压气球或超压气球升空过程囊内零压,无稳定形态,难于控制。基于特殊构形的软式飞艇“高空哨兵,Hi-sentinel”,升空原理同气球,升空过程形态不稳定,达到气压高度后状态转换难以控制。这些浮空飞行器均采用螺旋桨产生推力,在30km以上高空,空气稀薄,螺旋桨效率很低,且其效率匹配点与低空不一致。

陈务军著的“膜结构工程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研究介绍常规软式飞艇构形、结构设计分析。

甘晓华著的“飞艇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介绍了常规飞艇体系总体、气动、结构设计。

陈萍编译的“美国陆军的高空轻于空气艇研究成果”(浮空器研究,2010,4(2):32-38)介绍了美国的HAA、Hi-sentinel、ULDB计划。(原文:Michael,Steve Smith,Stavros Androulakakis.The High Altitude Lither Than Air Airship Efforts at the US Army Space and Missile Defense Command/Army Forces Strategric Command.18th AIAA Lither Than Air Systems Technology conference,4-7May 2009.)。

W.J.Chen、W.W.Xiao著的“Structur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dure for Large Flexible Airship of HALE Stratospheric Platform Conception”(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d.).2007,E-11(2):293-300)研究了常规飞艇弹性分析理论与结构特性。

Y.Xu、M.Z.Q.Chen、W.J.Chen著的“Buckling and post-buckling of a pumpkin balloon”(AIAA SDM conference,2010.4.15.USA)研究了长驻空平台超压气球形态稳定性。

H.J.Gao、W.J.Chen、G.Y.Fu著的“Stru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Large Flexible Airship”(J.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Sci.).2010,E-15(6):756-62)研究了软式飞艇的结构体系与布局。

W.W.Xiao、W.J.Chen、G.Y.Fu著的“Wrinkle Analysis of the Space Inflatable ParaboloidAntenna”(J.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Sci.).2011,E-16(1):24-33)研究了空间充气可展薄膜天线褶皱分析方法与褶皱特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2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