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挥发分为32-37%的炼焦煤的分类及炼焦配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1209.7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6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项茹;张雪红;薛改凤;陈鹏;盛军波;刘向勇;鲍俊芳;詹立志;宋子逵;任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王和平;杜传青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挥发 分为 32 37 焦煤 分类 炼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焦配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炼焦煤的煤质分类方法和炼焦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1/3焦煤是中等偏高挥发分的较强黏结性炼焦煤,是一种介于焦煤、肥煤和气煤之间的过渡煤。在配煤炼焦中,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膨胀性,可微调配合煤的流变性和膨胀性,同时提供一定的粒状结构支撑焦炭热性能。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 5751-2009),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2.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25.0mm的炼焦煤划分为1/3焦煤。此类1/3焦煤因胶质体性质的不同,煤质差异较大,在配煤炼焦中,有些分类为1/3焦煤的炼焦煤起不到或不能很好地起到该类煤种的作用。另外,此类1/3焦煤变质程度较低,配用比例一般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炼焦煤的煤质分类方法,以合理分类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2.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25.0mm的炼焦煤。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炼焦配煤方法,以合理配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2.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25.0mm的炼焦煤。
为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对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2.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25.0mm的炼焦煤,测定其胶质层特征曲线;
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平滑下降”型,分类为气煤;
胶质层特征曲线为“之”型或者波型,分类为1/3焦煤;
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山”型,则进一步测定奥亚膨胀度和进行基氏流动度测定以测定其最大流动度,如果其最大流动度MF≥60000ddpm且奥亚膨胀度b≥220%,分类为气肥煤;如果其最大流动度MF<60000ddpm或奥亚膨胀度b<220%,分类为1/3焦煤。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对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2.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25.0mm的炼焦煤,检测其胶质层指数,并观察其胶质层特征曲线:
所述的炼焦煤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平滑下降”型,按气煤配用,记为炼焦煤1#;
所述的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山”型,且其最大流动度MF≥60000ddpm,奥亚膨胀度b≥220%,按气肥煤配用,记为炼焦煤2#;
所述的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山”型,奥亚膨胀度b<220%的炼焦煤,按1/3焦煤配用,记为炼焦煤3#;
所述的胶质层特征曲线为“山”型,最大流动度MF<60000ddpm,按1/3焦煤配用,记为炼焦煤4#;
所述的炼焦煤胶质层特征曲线为“之”型或者波型,按1/3焦煤配用。
进一步地,各单种煤占配煤总重量的百分比为:炼焦煤1#:3-5%;气肥煤:3-8%;肥煤:5-15%;非平滑下降型的1/3焦煤:10-30%;焦煤:30-45%;瘦煤:7-15%;或者:气煤0-5%;炼焦煤2#:5-10%; 肥煤:10-25%;焦煤:30-50%;粗粒镶嵌结构比例CM≥35%的1/3焦煤:20-30%;瘦煤:10-20%;或者:气煤0-5%;气肥煤:5-10%;肥煤:10-25%;炼焦煤3#:5-15%;粗粒镶嵌结构比例CM≥35%的1/3焦煤:15-20%;焦煤:30-50%;瘦煤:10-20%;或者:气煤0-5%;气肥煤:5-10%;肥煤:10-25%;炼焦煤4#:5-15%;粗粒镶嵌结构比例CM≥35%的1/3焦煤:15-20%;焦煤:30-50%;瘦煤:10-20%。
进一步地,所述炼焦煤胶质层特征曲线为“之”型,且单种煤成焦粒状镶嵌结构比例∑CF≥75%,按一般煤质1/3焦煤配用,记为炼焦煤5#。更进一步地,各单种煤占配煤总重量的百分比为:气煤:0-5%;气肥煤:3-10%;肥煤:5-15%;粗粒镶嵌结构比例CM≥35%的1/3焦煤:15-30%;炼焦煤5#:5-15%;焦煤:30-45%;瘦煤:7-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1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 下一篇:一种电子陶瓷片多层自动压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