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及其应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2849.1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4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韩学池;竹志勇;何龙;李万阳;何锐;张道华;李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成都节能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成实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石 尾气 回收 利用 系统 及其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电石炉气是电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密闭电石炉每生产一吨电石可产生约400Nm3含尘高温尾气,温度约为500℃~800℃,可作为燃料利用,且含有大量热能。目前电石尾气处理工艺是将电石尾气通过除尘,降温至150℃左右,再利用,浪费了大量余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及其应用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石炉尾气热量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电石炉、除尘装置和尾气利用系统。
为了提高除尘效果,并减缓除尘过程中温度的降低,所述的除尘装置包括与电石炉相连接的旋风除尘器,以及与尾气利用系统相连接的陶瓷多管除尘器。
为了减缓在传输过程中温度的降低,所述的陶瓷多管除尘器与尾气利用系统通过内壁设有保温层的尾气运输管道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保温层厚度为50mm,且由硅酸铝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的电石炉为两个,且与旋风除尘器通过三通管相连接。
为了方便检修本发明,所述的三通管与旋风除尘器以及三通管与电石炉之间均设有阀门。
以上述硬件系统为基础,本发明提供了该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电石炉尾气通过管道运输到三通管处,进行汇总;
(b)尾气通过管道进入旋风除尘器,进行初步除尘;
(c)由陶瓷多管除尘器对初步除尘后的尾气进行再次除尘;
(d)通过尾气运输管道将尾气送至尾气利用系统,进行利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传输过程中温度降低幅度很小,故降温后,仍处于较高温度水平,提高了燃烧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2)本发明使工业产生的电石炉尾气得以回收利用,避免了电石炉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3)本发明设置了旋风除尘器和陶瓷多管除尘器,其组合除尘,未采用布袋式除尘,使除尘过程中尾气温度降低幅度很小,并且节省了大量投资;
(4)本发明在尾气运输管道上设有保温层,保温效果更好,且耐气体冲刷,使用寿命长,施工简便,成本低廉;
(5)本发明设置两个电石炉,能够供应充足的尾气,保证了尾气回收的效率;
(6)本发明设置了阀门,方便检修本发明装置;
(7)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电石炉,2-旋风除尘器,3-陶瓷多管除尘器,4-尾气利用系统,5-尾气运输管道,6-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电石炉1、除尘装置和尾气利用系统4。
为了提高除尘效果,并减缓除尘过程中温度的降低,并且节省大量投资,故本发明未采用布袋式除尘;而所述的除尘装置包括与电石炉1相连接的旋风除尘器2,以及与尾气利用系统4相连接的陶瓷多管除尘器3。
为了减缓在传输过程中温度的降低,所述的陶瓷多管除尘器3与尾气利用系统4通过内壁设有保温层的尾气运输管道5相连接。为了便于利用尾气中的热量,所述尾气利用系统4包括连接在运输管道5上的热交换器,高温尾气通过热交换器后变成低温尾气,而高温尾气所含有的热量则可通过热交换器加热冷水。同时,由于尾气可作为燃料,因此,在所述热交换器上还通过管道连接有燃烧炉,从而将低温尾气用于燃烧,即该尾气利用系统4充分利用了尾气含有的热量以及尾气的可燃性,提高了尾气的利用率。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保温层厚度为50mm,且由硅酸铝材料制作而成。
为了提供充足的尾气,提高回收效率,所述的电石炉1为两个,且与旋风除尘器2通过三通管相连接。
在使用中,为了能够方便的拆卸各部件进行检修,以确保本发明能够继续正常、安全运行,故在所述的三通管与旋风除尘器2以及三通管与电石炉1之间均设有阀门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成都节能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成都节能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28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