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0410.5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0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宣东;刘苏;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1/06 | 分类号: | C07C11/06;C07C6/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乙烯联产和炼厂回收丙烯方法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丙烯需求,采用烯烃歧化技术在不降低石脑油裂解苛刻度的同时可以消化C4馏分,并可增产丙烯,因而烯烃歧化制丙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仅对提高丙烯的产量,同时对促进低附加值C4馏分的综合利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本发明所涉及的丁烯歧化生产丙稀使一种很有前途的工艺。
烯烃歧化反应又称为烯烃双键置换反应,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烯烃转化现象,自此烯烃歧化反应就成为烯烃转化的一类重要过程,利用烯烃歧化反应可以将一些较为廉价、丰富的烯烃原料转化为多种附加值较高的烯烃产品。可以用下式来表示烯烃歧化反应过程:
其中R和R’表示烷基或氢原子。最简单的烯烃歧化反应为丙烯歧化生成乙烯和丁烯-2。
WO2005009929报道了一种用于最大量生产丙烯的C4烯烃料流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中不添加乙烯,包括常规复分解反应和自动复分解反应。
WO2006052688报道了一种乙烯和丁烯复分解生产丙烯的催化剂和方法,该方法在在复分解反应条件下在含有复分解催化剂的复分解反应区中使所述的进料和乙烯接触生产丙烯。
CN97121426报道了一种丙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复分解催化剂存在下使2-戊烯与乙烯反应,上述催化剂至少含有一种元素,周期表中第Ⅵb、Ⅶb或Ⅷ族过渡金属的化合物。
以上文献中的方法在用于碳四制丙烯反应时,均存在需消耗乙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消耗乙烯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丙烯生产方法。该方法用于碳四制丙烯反应时,具有不需消耗乙烯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丙烯的生产方法,以含1-丁烯,2-丁烯,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碳四为原料,包括以下步骤:(a) 将碳四原料经萃取流程除去原料中的异丁烷和正丁烷后得到烯烃物流Ⅰ;(b) 物流Ⅰ与歧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得到含产物乙烯、丙烯、碳四和碳五的物流Ⅱ;(c) 物流Ⅱ进入脱乙烯塔,塔顶得到乙烯,塔釜得到含丙烯和碳四和碳五的物流Ⅲ;(d) 物流Ⅲ进入脱丙烯塔,塔顶得到产品丙烯,塔釜得到碳四和碳五物流。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中所述萃取流程中所用萃取剂的优选方案为氮-甲酰吗啉和甲乙酮的混合溶剂,两者的重量比为1:1;步骤(b)中所述歧化催化剂的优选方案为WO3/SiO2,WO3的负载量为4~15%,操作条件的优选方案为反应温度250~350℃,反应压力以绝压计1~4MPa,碳四的质量空速1~8h-1;脱乙烯塔操作条件的优选方案:理论塔板数100~120块,塔压1.8~2.2MPa,塔顶温度-35~-30℃,塔釜温度-10~-5℃;脱丙烯塔操作条件的优选方案:理论塔板数160~180块,塔压1.7~1.9MPa,塔顶温度40~45℃,塔釜温度50~55℃。
本发明通过在反应器前增加萃取流程将烯烃和烷烃分离,能有效提高碳四烯烃的利用率和合理回收碳四烷烃,相比未采用萃取流程的工艺丙烯重量收率可提高5%,同时歧化反应器中1-丁烯和2-丁烯歧化反应生成丙烯和戊烯,在生产相同量丙烯条件下,并不需要乙烯做为反应原料,提高了经济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生产丙烯的碳四物料的本发明的技术系统的流程图。
图1中1为碳四原料,2为异丁烷和正丁烷,3为1-丁烯和2-丁烯,4为反应产物,5为乙烯,6为丙烯、碳四和碳五物流,7为丙烯,21为萃取流程,22为歧化反应器,23为脱乙烯塔,24为脱丙烯塔。
参照图1,本发明的方法概括地表述在流程图中。
如图1所示,碳四原料1经萃取流程除去原料中的异丁烷和正丁烷2后得到碳四烯烃物流3,烯烃物流3与歧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丙烯、碳四和碳五物流,反应产物4经脱乙烯塔,塔顶得到的乙烯5,塔釜得到的组分6进入脱丙烯塔处理,塔顶得到聚合级丙烯7,塔釜得到的碳四和碳五,可作为液化气使用。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04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