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苦丁茶皂苷D的制药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35360.3 申请日: 2012-05-02
公开(公告)号: CN103381173A 公开(公告)日: 2013-11-06
发明(设计)人: 屠鹏飞;姜勇;郑姣;车彦云;马治中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A61K31/7048 分类号: A61K31/7048;A61P3/06;A61P9/10;A61P13/12
代理公司: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代理人: 曹津燕;张伟
地址: 10087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苦丁茶 皂苷 制药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苦丁茶皂苷D的应用。

背景技术

高脂血症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前者的危害性远远高于后者。对于高脂血症而言,药物性降脂疗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最有效措施。目前,降低甘油三酯的有效药物已经很多,但降低胆固醇的有效药物目前仍主要为他汀类。该类药物主要对抗高胆固醇血症所致的动脉硬化,其作用机理为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但是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肝脏和肌肉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同时导致转氨酶增高,少数服用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衰竭,尽管经过了几代药物结构的修饰,仍未解决其毒副作用问题。因此,存在对新治疗药物的需求。

苦丁茶为我国传统的民间饮品,作为减肥、降血脂、降血压、清热解毒等功用的保健茶已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本发明人前期的研究发现苦丁茶总皂苷具有很好的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中国专利申请CN201110026026.X)。通过对总皂苷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30余个化合物,主要为皂苷和少量黄酮类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对苦丁茶中分离的30余个化合物进行系统筛选,发现苦丁茶皂苷类成分,尤其是苦丁茶皂苷D(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α-苦丁内酯,文中称为苦丁茶皂苷D或皂苷D)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为苦丁茶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作用强度与他汀类药物相当,但其机理与他汀类药物完全不同。此外,该化合物还有降低甘油三酯、抗氧化等作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苦丁茶皂苷D降血脂机理为抑制胆固醇肠道吸收。因此苦丁茶皂苷D可以用于制备治疗高血脂及其相关疾病和病症的药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苦丁茶皂苷D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血脂异常所致疾病和/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针对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苦丁茶皂苷D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血脂异常所致疾病和/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其中苦丁茶皂苷D结构如下式(I)所示:

其中,

其中,所述疾病和/病症选自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由高脂血症引发的肾损伤及其相关疾病和病症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疾病和/病症选自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和病症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疾病和/病症选自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一种或多种。

采用苦丁茶皂苷D制备的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药效并改善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已有多篇文献公开了苦丁茶皂苷D的制备。例如Ouyang MA等人(Ouyang MA,Yang CR,Chen ZL,Wang HQ.Triterpenes and triterpe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kudingcha.Phytochemistry.1996,41(3):871-877)公开的方法。

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苦丁茶皂苷D可以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同时增加粪便中脂类的量。通过对苦丁茶皂苷在小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发现苦丁茶皂苷可以抑制胆固醇肠道吸收关键酶(ABCG8)以及在肠道内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ACAT2)的表达,从而抑制胆固醇肠道吸收,有效减低血脂水平。这一作用机理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他汀类药物不同,但作用强度与他汀类药物相当。此外,该化合物还有降低甘油三酯、抗氧化、肾保护、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

附图说明

下文将结合下列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为苦丁茶皂苷D对ApoE-/-小鼠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其中,CD为正常饮食饲喂;HD为高脂饮食饲喂;W1为给药后1周;W2为给药后2周;W3为给药后3周;W4为给药后4周;图中数据为平均值±SEM。

图2为苦丁茶皂苷D对ApoE-/-小鼠血浆总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其中,CD为正常饮食饲喂;HD为高脂饮食饲喂;W1为给药后1周;W2为给药后2周;W3为给药后3周;W4为给药后4周;图中数据为平均值±SE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53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