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5162.7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6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王仙美;徐一岗;肖全;王兴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6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严志平 |
地址: | 21000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 活性污泥 吸附剂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涉及一种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铅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很强毒性的重金属,可以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者皮肤直接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具体表现为:影响智力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导致贫血、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目前,针对含铅废水处理的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吸附法是处理含铅废水的常用方法,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但由于活性炭原材料主要是不可再生或昂贵资源,即使能够再生而再生费用也较高,其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因此,低廉高效的生物吸附剂的开发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剩余活性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研究发现,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及各种致病微生物,且具有容量大、易腐败、有恶臭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大范围的二次污染。 经过多年对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污泥卫生填埋、土地利用和焚烧等传统处理方法,也有制肥、制作建筑材料、制造混凝土轻质骨粒等新的处理方法,但污泥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源化利用。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碳质有机物,因此,可将其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吸附剂。许多学者侧重于以污泥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或者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虽然吸附性能有所提高,但产量很低,而且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物理活化法活化所需温度高、时间长、能耗高,化学活化法存在活化剂成本高、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等问题。污泥本身挥发性较高,直接将其热解炭化可制备出以中孔为主的吸附剂。因此如何稳定制备出活性污泥吸附剂并分析其吸附性能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处理剩余污泥、降低能源消耗、以废治废的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较干活性污泥:取剩余活性污泥,沉淀后倾去上层清液,用蒸馏水洗涤3~5次,然后在室温下预脱水,得到较干活性污泥;
(2)制备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取步骤(1)制备的较干活性污泥,向其中加入活化剂后混合、搅拌均匀,将得到的固体混合物置于马弗炉内,升温至400~800℃,升温时间为20~120min,然后在该温度下热解10~120min,冷却到室温,再经过破碎、研磨处理后过筛,取筛下级分得到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
进一步,步骤(2)所述的活化剂与预脱水后的活性污泥的质量比为0.1~0.5:1。
此外,所述的活化剂可以为氯化锌ZnCl2、H2SO4、KOH或H3PO4中的任一种。
上述的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用于去除废水中重金属Pb2+。
而利用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的具体方法为:取废水,并用0.01~0.05 mol/L的碱溶液或酸溶液调节废水的pH值为5.0~9.0,然后向废水中加入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加入量为每1mL废水中加入0.002g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然后于恒温水浴振荡器中振荡,振荡频率为180~360 r/min,振荡时间为20~24h,振荡结束后用0.45μm滤膜过滤,得到去除了重金属离子的废水。
所述的碱溶液为NaOH、KOH或NaHCO3溶液中的任一种,而酸溶液可以为HNO3、HCl或NH4Cl溶液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在废水中Pb2+的浓度为5~25mg/L时,经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吸附后,Pb2+的去除率为40~50%;Pb2+的浓度为25~80mg/L时,经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吸附后,Pb2+的去除率为50~60%;Pb2+的浓度为100~250mg/L时,经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吸附后,Pb2+的去除率为20~40%,去除率均保持较高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51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