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中导洞临时支护保护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4890.6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兰敏;金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8 | 分类号: | E21D11/18;E21D21/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发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中导洞 临时 支护 保护 隧道 隔墙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拱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连拱隧道施工中保证中隔墙施工质量的措施,适用于所有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
背景技术
目前,连拱隧道在我国公路、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中广泛使用。连拱隧道是一种较为新颖而结构特殊的隧道形式,具有受地形条件限制小、节约土地、结构整体性好以及综合造价低等特点,是目前国内修建隧道的理想选择之一。
在联拱隧道施工时,往往采用三导洞法施工,即首先开挖中导洞,然后施做中隔墙,再分别开挖左右导洞。开挖中导洞主要是为了首先施做中隔墙。
但是,由于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中隔墙的受力多变的特点和隧道围岩性质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造成了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质量不易保证。这是因为,中隔墙施工完成后,在左右主洞先后施工过程中,中隔墙需要承受来自先行主洞初期支护施工时带来的不对称作用力,加之隧道拱部的围岩荷载以及隧道左右洞频繁爆破开挖的震动,极易引起中隔墙开裂、滑移及倾斜,甚而导致隧道围岩失稳、拱顶坍塌等严重后果。
当前,在连拱隧道的施工中,为了平衡先行主洞二次衬砌产生的水平推力,防止先行主洞开挖和施做衬砌时中隔墙发生开裂、滑移及倾斜,一般采取在先行主洞相反侧的中隔墙与中导 洞临时支护之间,加设工字钢、方木临时支撑或回填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撑。采用工字钢、方木临时支撑,不仅存在操作面小,施工不方便的问题,而且在爆破开挖频繁震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松动,影响支撑效果;采用回填混凝土材料临时支撑,虽然效果较好,但混凝土不能重复使用,而且还需要爆破拆除,浪费严重。另外,上述两种支撑都需要大量材料,成本高,费用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工字钢、方木临时支撑或回填混凝土存在的不足,消除上述两种措施抵抗中隔墙水平不平衡推力带来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中导洞临时支护保护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方法。
在连拱隧道中隔墙施工前,需要进行中导洞开挖,并进行中导洞临时支护施工,以进行中隔墙施工,并保证中隔墙施工时的安全。
随着左右主洞的先后施工,中导洞临时支护的左右两半边,将先后逐步拆除。本发明专利就是利用后拆除的半边中导洞临时支护,来抵抗中隔墙在隧道施工中所承受的水平不平衡力,达到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利用中导洞临时支护保护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方法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步:中导洞开挖和临时支护:按设计要求开挖中导洞、施工中导洞临时支护,中导洞临时支护形式采取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以及工字钢拱架联合支护形式,具有很强的抵御外力的能力。
所述的锚杆使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或Φ22砂浆锚杆,按围岩不同,锚杆长2.5~3.5m,径向间距1.5~2.5m;钢筋网使用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2)×(20±2)cm。
第二步:施工连拱隧道钢筋混凝土中隔墙,中隔墙顶部的预留钢筋按设计图纸要求预留。
第三步:连拱隧道先行主洞石方开挖及技术措施:按设计要求分段开挖(每段2~3m)连拱隧道先行主洞石方,围岩稳定后,分段拆除(每段2~3m)先行主洞一侧的中导洞临时支护。分段拆除(每段2~3m)中导洞临时支护拆除时,喷射混凝土和型钢拱架、钢筋网均拆除至临时支护的竖向中线位置,其中型钢拱架和钢筋网钢筋预留35± 5cm锚固长度,其余割除。
第四步:把预留的35± 5cm锚固长度型钢拱架和钢筋网钢筋,与中隔墙顶部预留钢筋,以及主洞初衬的型钢拱架和钢筋网钢筋对接,并绑扎牢固。
第五步:施工主洞初衬喷射混凝土,使主洞的初衬支护与中导洞的临时支护结构,以及中隔墙顶部形成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整体,实现中隔墙所承受的水平不平衡力转移到中导洞临时支护上承受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达到有效抵抗中隔墙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承受的水平不平衡力;在后一半中导洞临时支护拆除前,有效地加以利用,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一种利用中导洞临时支护保护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一种利用中导洞临时支护保护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方法采用的工艺、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48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床生物膜内循环反应器
- 下一篇:活性炭做载体的光触媒有机废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