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3054.6 | 申请日: | 201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3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若鹏;邓存喜;尹柳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2 | 分类号: | H01Q1/52;H01Q1/50;H01Q1/36;H01Q2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参差 驻波 合成 对偶 极振子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天线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小型化的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微带天线应用许多无线设备,诸如蜂窝电话、智能用户终端及遥控设备等,微带天线由于占据较小的空间,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各种通讯领域。
天线是用于无线信号有效接收和发射的一种电子设备。现代无线宽带通信的发展对天线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带宽要求,而传统天线设计方法对相对带宽的拓展往往是很有限的,在许多应用场合典型的传统天线难以达到设计需求,因而需要在天线带宽方面有更多的实现方式。
对于传统的偶极天线,其谐振的频段的相对带宽是10%,对于要求谐振的频段相对带宽是接近20%的系统需求时,天线无法通过加大偶极振子的横截面积实现带宽要求,即使这样实现了带宽要求,也会带来交叉极化提高和占用的空间增加,但是在有限空间的多振子阵列的振子间耦合影响增大将使得天线辐射效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降低在有限空间的多振子阵列的振子间耦合的影响,以提高天线辐射效率。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
一种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包括:
一介质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一第一偶极天线振子和一第二偶极天线振子,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
一馈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及一对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分别电连接一导电柱,每一导电柱同时与第一偶极天线振子的其中之一振子和第二偶极天线振子的其中之一振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基板在1GHz频率下工作,具有≤0.008的电损耗正切量。
进一步地,所述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还包括一同轴信号线,同轴信号线的外导体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同轴信号线内导体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偶极天线振子设置于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偶极天线振子设置于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偶极天线振子呈“T”字状,且轴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偶极天线振子呈“山”字状,且轴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二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偶极天线振子和所述第二偶极天线振子为变形的偶极天线振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偶极天线振子设置于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偶极天线振子设置于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分别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相对的两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谐振频率为5.1GHz-5.9GHz,其中所述第一偶极天线振子和第二偶极天线振子将5.1GHz-5.9GHz频段进行任意比例分段谐振。
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将使用两对偶极天线振子将传统谐振的频段相对带宽是10%提升谐振的频段相对带宽接近20%;进一步将两对偶极天线振子分别设置低损耗介质基板相对两表面,在有限空间的多振子阵列的振子间耦合影响大大降低,在提升天线或系统的频段相对带宽的同时,保持天线的体积不变。另外,双偶极天线(或变形的偶极振子)的长度以实现频段接近,合成驻波能形成宽带内的驻波平坦。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的第一表面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的第二表面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的一实施方式去除介质基板的立体透视图;
图5为图4所示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从第一表面的俯视透视图;
图6为图4所示参差驻波合成对偶极振子天线的S11仿真参数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参考附图中描述的实施例。为了全面理解本发明,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发明可以无需这些具体细节而实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方法。过程、组件和电路,以免不必要地使实施例模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30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灯具
- 下一篇:一种包膜肥料及其制备方法